華宇平台_鄉村振興戰略論文範文(通用15篇)

   |    2022年10月6日  |   藍獅註冊  |    0 条评论  |    348

論文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鄉村振興戰略論文範文(通用1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1

  “十三五”以來,普陀區始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關於建設美麗鄉村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旅遊資源、鄉土文化等特有優勢,傾力打造美麗鄉村。連續3年被省委評為新農村建設優秀縣、連續2年評為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優勝縣等榮譽稱號,走出了一條具有海島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實現了鄉村美麗度、农民幸福感的雙提升。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漁農村環境整治機制尚未建立、建設积極性不高、亮點不多、個性不足等問題,亟待系統性的加以破解。

  一、普陀美麗鄉村建設成效

  (一)以統籌規劃為龍頭,注重機制聯動。一是優化全域規劃。早謀劃出台《普陀區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三年行動計劃》、高標準編製《普陀區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五年戰略規劃》,同時注重個性美,彰顯優勢特色,如展茅街道橫街村利用翁家嶴村落古祠堂歷史遺迹重點打造“海島保存最好古村落”品牌;黃楊尖村依託自然村落景帶和濃郁的林、溪特色,着力宜居、宜游村落樣板。二是強化政策支撐。在用足用好上級各類支農政策的基礎上,統籌生活污水、農房改造、生態河道、村莊整治等各類建設資金近10.9億元集中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設立區新農村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發揮政府主體宏觀調控和投資導向作用。三是完善推進機制。把創建省美麗鄉村示範縣作為全區重點工作強勢推進,明確各鎮(街道、管委會)及相關部門職責,形成三級聯動工作體系。切實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將創建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鎮(街道、管委會)和相關部門年度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

  (二)以分類打造為引領,夯實全域整治。一是分類開展示範創建。構築多層建設格局,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鄉鎮4個,省級特色精品特色村9個,3A級景區村莊4個,提升打造美麗風景線6條,創建美麗庭院6800戶,產生“五條長藤,十朵鮮花”的輻射效應,着力形成連接城鄉、充滿鄉土韻味的美麗畫廊。二是推進漁農村梳理改造。實施村(路)口綠化提檔升級,開展美麗村口創建10個。全力推進森林普陀建設,着力建設一批集景觀建設、林相改造、生態涵養於一體的彩色健康森林,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0.8%;完成“三改”65萬平方米、拆違30萬平方米,分別完成市下達年度目標任務的120%,成功創建省“基本無違建區”。三是打好環境治理組合拳。以“五水共治”為契機,藉助“河長制APP”、“無人機”、“电子眼”等技術支撐,完成41條垃圾河及17條黑臭河達標治理任務;提前完成了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有效集中收集處理、污水治理及村莊整治建制村全覆蓋。

  (三)以協同治理為抓手,夯實基層基礎。一是傳承地域傳統文化。把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休閑旅遊發展等有機結合起來,啟動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和一般村建設12個,完成14個歷史文化村落的“千村故事”編撰和“千村檔案”整理。二是弘揚基層黨建文化。開展“全景黨建”紅色行動,着重打造集責任清單、黨建約談、工作督查於一體的責任鏈條體系,設計開發了“普陀區基層黨組織組織生活實時共享平台”,並在全區推廣。三是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深化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建農村文化禮堂9個,舉辦各類文化活動850場次;舉辦培訓講座700場次。開展“尋找最美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進一步提高漁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漁农民生活質量。

  二、存在問題

  一是漁農村環境整治機制尚未建立。鎮、街道一級政府對漁農村環境衛生組織管理、指導監督、考核獎勵等制度尚未全面建立,村級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作用沒有得到真正發揮;部分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未按要求做到“四分四定”。

  二是美麗鄉村建設积極性不高。存在“政府熱,农民冷”、“幹部干,农民看”的現象,個別幹部思想認識也不到位,存在畏難情緒,強調客觀的多,大膽創新的少,工作缺乏主動性、行動遲緩。

  三是美麗鄉村建設亮點、個性不足。部分村落雖已完成整體建設規劃,但建設要求和標準不高;項目建設打造個性特色不夠鮮明,總體形象與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要求存在差距。

  三、高質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水平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圍繞建設海島鄉村大花園,突出“島島是花園,村村見美景”的海島鄉村特色,以景村一體化的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到2020年,全區所有61個漁農村行政村實現A級景區村莊全覆蓋,到2022年,61個漁農村行政村均完成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村創建,其中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精品村34個以上;建成美麗鄉村示範片區綜合體3個;提升打造主題風景線3條以上;打造主題示範和美小島4個以上。到2025年,全區80%的可建應建村達到美麗鄉村精品村標準,其中省級精品村比例達到30%以上,全域美麗鄉村建設全市領先,高顏值、高品質的海島鄉村大花園全面展現,城鄉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達到新水平。

  (一)打造海島鄉村花園樣板地

  一是優化空間布局,彰顯海島鄉村風貌。強化規劃引領,积極融入全市海島鄉村大花園建設,突出“一島一品”,實行城鄉一體化、縣域“一盤棋”的“多規融合”規劃管理體系。挖掘梳理海島鄉村特色元素,推廣應用《舟山農房建築設計通用圖集》,嚴格農房式樣體量、色彩、高度管控。對標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充分依託和挖掘不同村莊的資源稟賦和個性特色,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村莊品牌。

  二是找准主題定位,打造“島島是花園”名片。根據建設一批、保護一批、示範一批的原則,選擇一定人口規模的建制村海島,全面開展和美小島創建,通過制定標準、分類指導、統籌推進,呈現“一島一風景、島島是花園”的美麗海島格局。圍繞“國際化、品質化、人文化”目標,通過全島規劃、文化引領、錯位發展,加快推進螞蟻島、蝦峙島等一批主題示範小島打造。借鑒國內外海島旅遊開發成功經驗,探索“主題島”旅遊開發模式,提升東極島、白沙島、桃花島等一批主題示範小島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普陀美麗海島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乃至走向國際。

  三是注重串點成鏈,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線。按照“一個規劃、一條幹線、一個主題、一批節點”要求,通過主題策劃、特色營造、節點建設、景觀提升等,梯度推進山、水、林、田、路、房整體提升,實現山清、水秀、林綠、田美、路好、房靚。結合現代農業園區、田園綜合體、農村綜合改革集成建設項目、特色小鎮等產業集聚建設,讓美麗鄉村風景線的內涵更加豐富、規模更加壯觀。

  四是突出連片成景,培育示範片區綜合體。堅持整鎮整島成片推進,連片成景。按照“一片區一主題”要求,跨區域組團打造一批環境美、產業強、文化好、治理善、农民富的新時代美麗鄉村示範片區綜合體,推進鄉村全域綠不斷線、景不斷鏈,“盆景”變“苗畫”,“苗畫”成“花園”。對標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規範,全域開展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實現A級景區村莊全覆蓋。

  五是完善長效機制,提升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完善漁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辦法,強化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責任落實,完善保障機制,每年高標準建設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村。深入推進廁所革命,改造提升漁農村公廁、旅遊廁所,加強漁農村公廁規範化管理。积極開展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擴容提標,全面實現標準化運維管理。高標準實施新一輪“整潔村莊”專項行動。推進“一村萬樹”行動、“藍色海灣”建設、海洋牧場建設示範工程,系統保護修復海島海洋生態。

  (二)打造新型鄉村經濟融合地

  一是打造鄉村融合平台。統籌布局鄉村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数字化應用,實施農旅融合“十個十”工程,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充分挖掘漁農業功能和海島鄉村價值,不斷延伸漁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推進糧食功能區、現代園區建設、省市特色農業強鎮、遠洋漁業小鎮等建設,打造新時代美麗田園。

  二是培育發展美麗經濟。依託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积極打造一批彰顯海島特色、三產深度融合的鄉村振興典型模式。厚植美麗鄉村生態優勢、特色風貌、資源稟賦,推進漁農家樂和民宿經濟轉型升級。积極推動漁農村電商發展,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快構建農產品網上銷售體系,培育电子商務專業村4個。實施漁農家傳統特色小吃振興計劃,培育漁農家小吃特色村和知名品牌。

  三是提高村莊經營水平。鼓勵引進社會資本和工商資本,通過“村+公司+農戶”等模式,經營美麗資源,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漁农民就業致富。推介美麗鄉村和特色農產品,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美麗鄉村、和美小島品牌。實施“兩進兩回”行動,落實鄉村振興績效獎補資金,逐步建立閑置農房及宅基地合理開發利用的長效機制。培育高素質农民150人以上, 新培育農創客16人,提升規範化农民專業合作社8家,培育省級示範性家庭農場2家,培育市級示範性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6家,新增市級農旅採摘基地2家。

  (三)打造文明鄉風標杆地

  一是挖掘傳承傳統文化。以傳統村落項目、歷史文化村落、海洋文化項目為主載體,以保存風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為總體要求,保護修復古建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整理鄉村文化資源,推進鄉村記憶館建設,講好鄉村故事,全面煥發海洋歷史文化、海島傳統村落生命力。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二是弘揚鄉村文明新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入戶,深化文明村建設,推動公民道德、鄉風鄉愁、禮儀禮節、家德家風、文化文藝進禮堂。注重好家風好家訓傳承培育,推進移風易俗,倡導婚喪禮俗新風。深入實施漁農村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提升漁农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三是提升漁农民綜合素質。加強本土人才培育,大力推行“學歷+技能+創業”立體化培育模式,每年免費培訓漁農村實用人才300人以上、高素質漁农民50人以上、漁农民職業技能培訓700人以上。加強漁農村實用人才、漁農業科技人才、漁農村新興產業人才、鄉村發展能人鄉賢等“四支隊伍”建設,引導青年、鄉賢回鄉建設美麗鄉村。

  四是完善鄉村善治機制。推進“四治融合”,強化村黨組織對村級各類組織的全面領導,推進村民自治,保障村民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知情權、參与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建設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加快“雪亮工程”和“智安小區”建設,實現村莊主要出入口視頻監控覆蓋率、聯網率均達到100%。強化村規民約宣傳,提升鄉村德治水平,不斷健全漁農村社會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互促互動的有效機制。

  五是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加強数字鄉村建設,推動漁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升級換代,逐步部署5G網絡,推進4G網絡優化和全覆蓋。實現鄉村網絡全覆蓋。創新建立“智慧村社”平台,發揮“基層治理四平台”作用,加快推進信息化與政務服務、社會治理、行政執法等深度融合。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層延伸,基本實現村民辦事不出村。

  (四)打造美好生活共享地

  一是提升漁农民收入水平。加強漁农民就業創業服務、產業經營服務,穩定增長漁农民工資性收入,持續增加漁農業經營性收入。充分挖掘漁農業漁農村多重價值,促進資源利用開發,大幅增加漁农民財產性收入。完善精準幫扶和減緩相對貧困機制,實施低收入漁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計劃,確保低收入漁農戶收入增幅高於漁农民平均水平。

  二是提高鄉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漁農村抵禦重大自然災害能力建設。深化“四好農村路”建設,打造漁農村最美公路。积極建設村內通戶支路和停車場(位)。全面開展漁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管理創建,深入推進漁農村排澇防洪水利體系建設,加快完成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管護機制,提高管護標準,落實管護責任。

  三是優化漁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探索建設海島民生驛站,補齊偏遠海島民生短板。推進漁農村家宴中心建設,保障漁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促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推廣“銀齡”計劃,推進漁農村學校與城區學校組建城鄉教育共同體。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條件,實現住人小島醫療服務便民利民點全覆蓋。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能力,推進漁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長效化、規範化運營。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2

  摘要: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逐漸從靜止的狀態向開放流動轉變,越來越多的鄉村人才紮根於城市,鄉村空心化的趨勢愈發嚴重。逐漸空心化的鄉村,振興無從談起,人才的流失和緊缺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最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6月在山東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山東省作為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人才流失成為阻礙山東全面發展的絆腳石,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各地市紛紛出台各種吸引人才迴流的措施。山東省J市2018起開始實施鄉村振興助理員計劃,廣泛吸納本土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本文將以鄉村振興助理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鄉村治理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在鄉村振興中遇到的困境。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才振興;鄉賢文化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4.035

   1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和理論依據

   1.1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性

   鄉村在我國社會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兩個一百年目標中的過程中,任務最繁重的環節在農村”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農村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戰略中最為關鍵的要素是鄉村的人才振興。鄉村的人才振興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农民’的人才隊伍”,人才作為鄉村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對農村的經濟發展和全面振興來說意義重大。鄉村的產業發展靠人才,鄉村的文明建設靠人才,大到國家的繁榮發展,小到鄉村全面振興無不需要人才的引進。當前,農村存在的最大問題便是農村的空心化和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具有生機與活力,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主體作用的青壯年流向城市。各地為了將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落到實處,紛紛出台各種引進人才的政策措施,實現人才的外引與內造相結合,為鄉村產業的振興、文化的振興、生態的振興和組織的振興積聚力量。

   1.2鄉賢理論

   “鄉賢”一詞最初是指鄉村社會中有作為的官員,或者具有一定影響力,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社會賢達去世后獲得的榮譽稱號。隨着時代的發展,鄉賢文化的內涵不斷向外延伸。如今人們將具備德行、才華和願意為故鄉及社會作出貢獻的人稱之為“新鄉賢”。鄉賢曾在基層治理中發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古代有“皇權不下縣”的政治傳統,縣級以下社會治理主要依賴於以鄉賢為代表的地方精英進行管理。黃宗智將這種治理方法概括為“簡約治理”,這種結合了村莊社區和地方精英的治理模式不僅沒有破壞傳統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反而對鄉村的治理秩序起到了正向的作用。在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沉的大背景下,由於國家對村級治理的要求提高,村幹部失去了鄉村治理的主動性,進而出現了治理內卷化的問題。我們應該認識到鄉村秩序的動力來源是生活在鄉村中的本土人才。眾多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嵌入型人才”雖然對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如若只是不斷的吸納外來人才,忽視對本土人才或新鄉賢的培養和發掘,就會陷入人才流失的窘境。

   2本土鄉賢:鄉村振興助理員

   2.1鄉村振興助理員機制的內涵和優勢

   為補齊鄉村振興人才缺乏的短板,進一步選優配強鄉村振興的骨幹力量,积極引導廣大青年人才投身於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中,不斷夯實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山東省J市探索打通本土青年人才回引的新渠道。自2018年起,J市充分發揮山東作為一個教育大省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以鄉情鄉愁為紐帶,面向社會廣納具有鄉土情懷,熱愛鄉村工作的社會人才,實施鄉村振興助理員計劃。鄉村振興助力員簡單來說就是基層培養的一批有膽識能幹事的“儲備村官”。J市各區縣招聘鄉村振興助理的政策文件尤其突出本土屬性,選聘條件的“硬杠杠”是“具有與報考崗位一致的鄉鎮戶籍”,旨在將發掘“本土型人才”與引進“嵌入型人才”融會貫通。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是由一個天然的“信任”網絡編織而成,在這樣一個“知根知底”的環境中,陌生人是很難在短期內獲得成員之間的信任,以大學生村官和駐村書記為代表的“嵌入型人才”由於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且因為自身的關係網絡和語言等問題很難融入其中。陳毅在上海金山區關於大學生村官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中發現,“有近兩成的大學生村官在入職后短期內無法實現與村民的正常交流”。尤其是在南方地區,因其方言的種類繁雜,導致大學生村官在開展工作的第一個環節便遭遇了挫折。而鄉村振興助力員憑藉著“熟人”的身份,用最短的時間和適應期開展工作。J市L區對鄉村振興助理員的考核也表明“擁有本鎮/村戶籍的人對村情民情了解得更多、更深入、鄉土情結也更濃厚。實踐表明,選聘出來的本村戶籍人員有着更強的責任感與歸屬感,融入村級工作的狀態更加高效良好。”

   2.2鄉村振興助理員的人才“引用留”機制

   鄉村振興必須要突破人才短缺的制約瓶頸,中國的人才群體非常龐大,關鍵之處在於如何將人才從城市吸引至農村,農村的人才振興關鍵是要“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讓人才在鄉村有事可干、有情可托、有利可得,J市鄉村振興助理員計劃創新人才的管理方式,為更好的留住人才打下基礎。

   2.2.1引才:突出“本土”屬性

   J市各縣區在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情況的基礎上,設置符合本地的選聘條件,旨在選聘一批高素質人才。在各縣區選聘條件上的共性便是突出本土優勢,吸納戶籍在本地的優秀人才,這是J市實行鄉村振興助理員計劃最大的亮點和獨特之處。與此同時,也积極鼓勵符合條件的村“兩委”幹部參加選聘,進而實現內外人才的銜接。

   2.2.2用才:鎮(街)幹部儲備人才

   鄉村振興助理員通常情況下會被納入鎮(街道)村幹部的儲備人才庫,進行重點培養。正式黨員一般任工作所在村的黨組織書記助理,非正式黨員任工作所在村的村委會助理,也可根據所在村的實際情況兼任村“兩委”的其他職務。協助做好本村基層黨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基層治理等工作。 2.2.3留才:構建良性育才機制

   鎮(街道)對鄉村振興助理員進行定期考核,構建良性的育才機制。鼓勵助理員進“兩委”,並對助理員參与學歷進修和公務員招考不設關卡,助理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學歷和能力。區委(縣委)固定出部分事業單位名額用於招錄服務期滿且表現優秀的助理員,旨在打通助理員個人成長的渠道,解決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助理員將自己視為鄉村的“過客”導致服務鄉村的熱情不高的後患之憂。對表現不合格的助理員,選聘單位可與助理員解除勞動合同。

   3助理員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3.1規範基層黨組織建設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神經末梢”,隨着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不斷延伸,國家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規範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鄉村振興,做好農村工作,必須要充分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而廣大農村黨支部面臨着黨員結構老齡化嚴重和組織缺乏活力的問題。鄉村振興助理員擔任服務村級黨組織的書記助理,助理員的到來給基層黨組織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他們協助村級黨組織書記規範黨建工作,定期開展三會一課等黨員活動,配合各鎮(街)開展軟弱渙散黨組織的整頓工作,讓農村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鬥堡壘。在疫情防控期間,助理員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先鋒作用,J市新引進的許多助理員還未到上崗時間,便积極投身於基層疫情防控的工作中,自費印製宣傳單及橫幅,日夜堅守在村口,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3.2推動惠農政策落地開花

   鄉村振興助理員的工作場所是在鄉村,助理員具有雙重身份,他們即是鎮(街)政府選拔的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主體之一,同時又是任職鄉村的服務者和管理者,承擔著溝通政府部門與村民的橋樑作用。他們定期前往鎮街政府學習最近的惠農政策,並協助鄉鎮政府實施政策。例如,為了建設美麗新農村,國家在農村開展“改廁工程”,改廁的出發點和目的非常明確,但由於村民已經習慣使用旱廁,所以在政策實施的初期阻力很大,助理員利用自己的“熟人”身份,到對改廁反應比較強烈的村民家中,做溝通工作,助理員利用鄉村天然的“信任網絡”使得農村改廁率達到了90%以上。

   3.3帶領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鄉村振興助理員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積聚的能力為家鄉的脫貧致富貢獻力量。J市L區的一名助理員,曾在大城市做銷售工作,受父母的影響放棄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來到自己所在的家鄉做一名鄉村振興助理員,充分發揮自己的所長幫助村民打通銷售彌胡桃和紅棗的銷路,讓村民不再有後顧之憂。像這樣的助理員在J市不在少數,又如S鎮一直有種植金銀花的傳統,為了更好的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助理員主動提出建議,幫助村民拍攝金銀花採摘節的宣傳片,也有熱愛觀看短視頻直播的助理員自己做起網絡直播,幫助村民銷售金銀花。除此之外,在鄉村振興助理員的帶領下,村民更願意配合扶貧小組的工作,早日實現脫真貧、真脫貧,打通鄉村振興的最後一公里。

   3.4加強鄉村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源泉活水,鄉村振興若沒有文化作支撐,那麼就會變成一個規劃整齊,毫無生氣的軀殼。原有的鄉土文化需要有人去復興,更需要有人去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文化。J市L區的鄉村振興助理員充分利用自己的專長,秉持着“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的原則,打造“五點半課堂”,為更多的兒童打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復興農村教育,培養更多的青年人才。除此之外,諸多鄉鎮為增進鄰里感情,舉辦“廣場舞原創大賽”,評選文明家庭與文明個人,充分調動村民參与公共文化活動的积極性,弘揚文明新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鄉村振興助理員面臨的困境及不足

   4.1人才截留問題

   “權小責大,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責任重於泰山,權力輕於鴻毛”是基層幹部工作的真實寫照。國家制定的“三農”惠農政策都需要藉助鎮(街)政府來實施,但是由於鎮政府的編製是有限的,開展工作經常會出現人手不足的尷尬情況。肖唐鏢指出“表面上看起來鄉鎮人滿為患,但實際上各種各樣的中心工作一波接一波,自上而下有很多的檢查評比需要考核,需要更多的人手”。所以部分縣區出現將本應駐村的鄉村振興助理員截留在鎮政府。他們通常會被分配到黨政辦,抑或者組宣辦這些比較繁忙的部分,整日與文字材料打交道,失去了接觸村民的機會,以至於當助理員臨時下村開展工作時處於很尷尬的境地。缺少了深入了解群眾,大展身手的平台,那麼助理員也就失去了其設置的合理性。

   4.2自治與他治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村民通過村民大會定期選舉出有影響力值得群眾信任的,作為本村的領軍人物。鄉村振興助理員作為鎮(街)政府派出的協助村“兩委”進行鄉村振興建設的主力軍,但是進駐村莊的助理員沒有實權,因而與村兩委成員關於如何治理鄉村的問題上產生不同意見時,只能等兩委成員發生思想轉變時再實施。抑或者村幹部認為年輕人想法多,富有朝氣,便完全撒手讓助理員來管理村莊。在治理村莊,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上,村兩委成員與助理員的作用同樣重要。村兩委成員因為長期生活在群眾之間,對村情村況非常熟悉,應該充分發揮其在這方面的作用。年輕的助理員在外接觸到很多新鮮的事物,視野開闊,但是其對“三農”問題和村莊的實際情況仍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經驗,因而走鄉村善治之路,必須要處理好村委會成員與助理員的關係。

   5結束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而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金鑰匙。人才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和突破口,更為重要的是本土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迴流。山東省J市實施的鄉村振興助理員計劃,尤其強調人才的本土屬性,源於本土人才出生於鄉村,有着更加濃厚的鄉土情結,對鄉村振興,復興家鄉的願望更加強烈,同時對腳下土地更為熟悉,與群眾的感情更為深厚,這一優勢可以避免助理員淪為鄉村的“過客”,增強了其服務家鄉的积極性。 參考文獻

   [1]黃宗智.集權的簡約治理——中國以准官員和糾紛解決為主的半正式基層行政[J].開放時代,2008,(02):10-29.

   [2]程毅.大學生村官現狀調查及其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設計——以上海市金山區為個案[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04):56-61+65.

   [3]楊雪冬.壓力型體制:一個概念的簡明史[J].社會科學,2012,(11):4-12.

   [4]王展.鄉村治理:精英分類與邏輯選擇[J].陝西行政學院學報,2016,30(03):17-20.

   [5]賀雪峰.規則下鄉與治理內卷化:農村基層治理的辯證法[J].社會科學,2019,(04):64-70.

   [6]郭蘇建,王鵬翔.中國鄉村治理精英與鄉村振興[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4):62-75.

   [7]黃志輝,陳九如.鄉村人才與組織振興的青年擔綱者——雲南省H縣大學生村官的角色轉變[J].社會建設,2019,6(06):88-96.

   [8]市農業農村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鄉村人才振興及隊伍建設對策研究[N].湖州日報,2019-11-26(A08).

   [9]吳小青,黎春嫻.“三社聯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J].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3(04):16-21.

   [10]許漢澤,徐明強.“任務型鄉賢”與鄉村振興中的精英再造[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1):32-43.

   [11]牛新星.鄉村振興中的返鄉人才供給:現狀、困境與破解——以“返鄉大學生群體”為例[J].克拉瑪依學刊,2020,10(01):68-72.

   [12]黃一映.鄉村振興視域下創新農村人才振興策略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4):228-229.

   [13]郭俊華,盧京宇.鄉村振興:一個文獻述評[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0(02):130-138.

   [14]張宇.治理視角下新社會階層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0.

   [15]韓海倫.大學生村官政策的現實意義及延續性思考——以蘇北地區為例[J].管理觀察,2020,(20):44-47.

   [16]李博.鄉村振興中的人才振興及其推進路徑——基於不同人才與鄉村振興之間的內在邏輯[J].雲南社會科學,2020,(04):137-143.

   [17]楊林偉,曾紹倫,王強,等.鄉村振興的內涵界定、政策體系與實施路徑[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4):71-80.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陳敏爾書記提出鄉村文化振興要在“鑄魂強根”上精準發力。對於鄉村文化振興,我深有體會。

  有了精氣神,才有真幹勁。鄉村振興既要看村民們的錢袋子鼓不鼓,更要看精氣神足不足。2013年8月,我開始任榮昌區安富街道通安村黨總支書記。進村之初,我帶領村民們每月開展“通安大講堂”,讓他們自己談村裡的大事、議村裡的大事、定村裡的大事;開展“五星級文明戶評選”,以好家風帶動好鄉風;每周開展“送文化進院壩”,讓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覆蓋全村;開放有4000餘冊書籍的“農家書屋”,組織志願者團隊開展“小樹苗”工程,幫助留守老人、婦女收糧食,輔導留守兒童做作業;和村民一起制定紅白喜事公約,倡導文明鄉風……剛開始,村民們對這些活動不理解、不認同,甚至說“差不多就行了,做這些難道還掙得到金子。”我一邊聽着,一邊乾著,短短半年,通安村就變了,村容整潔、村風文明、社會和諧,成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村,村民們從“不買賬”到主動參与,做事更起勁了,產業發展推進起來也順暢多了。

  鄉風和煦,才能百業振興。參加鄉村振興報告團,更加堅定了我要在鄉村好好乾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下一步,我要在全村繼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一是組織實施“美麗鄉村·通達陶都”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示範點建設,將黨建、紀檢、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等內容融入其中,大力開展黨的方針政策宣講。二是提升农民文明素養,持續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培育優良家風、文明鄉風;培育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舉辦“夢想課堂”專題培訓,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管理中涵養現代文明素質。三是保護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帶領村民們充分發掘通安村“陶文化”底蘊,傳承農耕文明精髓,培養鄉村文化自信;依託宋窯、劉家拱橋兩個制窯遺址,精心打造集陶藝製作、陶藝體驗、陶文化傳播為一體的“特色民宿”陶藝村。

  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廣大鄉村黨員幹部和群眾共同努力奮鬥,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支持和幫助。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一定會讓农民群眾生活富起來,環境美起來,精神樂起來,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4

  我國擁有幾千年的鄉村文明和農耕文化,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提升,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條件.鄉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是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农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將傳統鄉村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進一步傳承、弘揚,為實施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優秀鄉村文化培育健康文明新風是鄉村文化成果的重要體現,傳承弘揚鄉村優秀文化,樹立良好的家風典範,對規範成員個體行為、維護社會秩序、促進鄉村振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進一步發掘、研究、規範鄉村文化,制定完善的村規民約,使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合,摒棄糟粕、取其精華能更有效促進家國共建,推動鄉村振興.

  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傳承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振興,探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的新途徑.如何讓農耕文化的優秀菁華成為建構農村文明的底色,是擺在我們面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時代課題.為此,我們以漢中市鎮巴縣黎壩鎮為案例,探討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化課題,探尋農業農村融合發展之道.

  一、黎壩鎮基本情況

  黎壩鎮位於鎮巴縣西南部,距縣城60公里,總面積103.7平方公里,鎮村公路總里程97公里.有水田4488畝,旱地3622畝;是全縣唯一田多於地之鎮,有林地10.5萬餘畝、荒草坡28萬餘畝.轄6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36個村民小組,2452戶9352人.經過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全鎮共有6個貧困村576戶1922人.黎壩鎮以加快建成“特色農業強鎮、鄉村旅遊名鎮、綠色能源重鎮”為定位,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畜牧養殖、農副產品加工、鄉村旅遊、餐飲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

  二、探索鄉風文明建設主要內容

  1.制定黎壩鎮《村規民約》.為了推進黎壩鎮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和脫貧致富的步伐,進一步推進“誠、孝、儉、勤、和”的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樹立良好的村風、民風,創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和諧發展,建設文明生態新農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的要求,從村風民俗、尊老愛幼、社會治安、消防安全、鄰里關係等方面制定黎壩鎮《村規民約》.

  2.成立了三會即互助資金協會、鄉賢文化促進會、紅白理事會.黎壩鎮成立有互助資金協會6個,納入貧困戶會員263戶,發動幫扶單位為每戶貧困戶繳納入社會費500元,同時政府入注資金160萬元作為貸款或村內融資本金,可面向全村社員提供產業資金支持.通過政府牽頭,在企業、合作社、社會團體法人之間建立利益連接機制,將現有的各村資金互助協會與各村扶貧互助合作社建立合作共贏關係,實現兩社合一.成立鄉賢文化促進會7個,從農村優秀基層幹部、道德模範等先進典型、本土退休老幹部、老黨員以及在當地有一定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民間大咖、在外學者、致富帶頭人、回鄉創業青年等人中組建鄉賢工作者隊伍,挖掘鄉賢人才,弘揚鄉賢文化,充分發揮其在村民自治和基層治理中的巨大作用,引導鄉賢當好美德傳承者,引導村民爭當文明戶、好媳婦,爭做道德模範、身邊好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真善美,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成立紅白理事會7個,理事會主要藉助村規民約、家規家訓、志願勸導、活動教化等方式規範和約束村民行為,遏制低俗惡俗之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實施了“鄉賢文化促進會”工程.為繼承優秀傳統,弘揚鄉賢文化,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助推脫貧攻堅,在全社會樹立崇尚節儉、文明健康、風清氣正的鄉風民風,2017年在全鎮實施了“鄉賢文化促進會”工程,評選出了5名有德高望重、品格端正、義行善舉、學識淵博的鄉賢骨幹,讓鄉賢成為引領經濟發展、助推脫貧攻堅、促進鄉風文明的“實踐者”.真正發揮鄉賢在當地的示範引領作用,並成立村鄉賢文化促進會,設會長1名,負責鄉賢文化促進會日常工作,結合本鎮鎮情民意,確定工作重點,打造特色亮點.

  4.結合“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鎮上高度重視,大力宣傳,製造濃厚的宣傳氛圍.黎壩鎮境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並重,生態旅遊與文化旅遊共存,人文景觀包含根植於民間的傳統文化“儺文化”(即端公戲),有紅色文化(1934年紅四方面軍12師34團留下的川陝革命根據地遺址),以及傳自清嘉慶年間的黎壩巡檢署遺址等,獨具特色的文化傳承,善良純樸、率性耿直、熱情好客的民俗民風,是黎壩鎮鄉村旅遊開發,鄉風文明建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獨特的民間文化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鎮上抓住脫貧攻堅和國開行項目機遇,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實施交通建設項目3個710萬元,安全飲水工程6個494萬元,環境整治項目26個1296萬元,校安工程1個170萬元.全鎮居民飲水、用電、行路、通訊和農業產業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使鎮容鎮貌得到改變,生產生活進一步得到改善,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用足用活移民(脫貧)搬遷政策,通過統規統建,新建蘭花坊、梅花苑、菊花園3個安置點,實現“三有”(有房、有土、有業)安置242戶916人;通過維修換新顏,用危房改造項目維修加固與重建安置67戶94人.既圓了群眾的新居夢,也進一步完善了集鎮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5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根本,農村基層幹部隊伍是關鍵。現階段農村基層幹部隊伍仍面臨政治素養不過硬、思想認識不到位、隊伍結構不合理、後備力量不充足等挑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下,切實把政治領導放在黨對農村工作領導最重要的位置上,通過加強黨的建設、組織開展學習培訓、改善農村基層幹部的隊伍結構、注重人才培育等方法,提升農村基層幹部隊伍水平,落實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引領鄉村的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基層幹部;素質提升

  一、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進入新時代,國家更加重視農業、農村、农民問題。人才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關鍵,鄉村振興,沒有人才帶頭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鍛煉人才,讓人才引領和推動鄉村的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其他關於農村發展的論述中也多次強調,要造就懂農業、愛農村和愛农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一要求對鄉村振興人才也同樣適用,人才支撐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關鍵要素。基層幹部只有懂農業,才能在農村基層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農村發展才有保障,這也是“三農”隊伍的必備素養。“三農”隊伍作為農村基層業務的實際開展者,必須了解農村農業狀況、領悟和熟悉國家政策、熟悉農業有關業務、掌握一定的農業技術、熟悉農業農村市場規律,這是農村基層幹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國家的基礎性產業和關鍵性產業,也是农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產業,事關國家安全穩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農”隊伍必須結合當地農業特色、農村現狀、农民基礎,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對當地的發展建設作出合理且科學的規劃設計並大力推動,充分整合各項有利資源,努力實現建設目標。愛農村,體現的是使命擔當,是“三農”隊伍的首要特徵,也是順利做好農村各項工作的必備的思想依據。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各類人才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為。“三農”隊伍要做產業興旺的推動者、生態宜居的愛護者、鄉風文明的引領者、治理有效的貢獻者、生活富裕的促進者。要立足於農村實際狀況,深刻領會政策,堅定發展農村信念,堅持從地方特點出發,克服自然條件的不足,不畏艱難帶領群眾走致富道路;愛农民,即為农民謀幸福,是“三農”隊伍的基本要求。此外,農村幹部還要要深入群眾之中,聽群眾的“心裡話”、撥群眾的“心頭霧”、做群眾的“奔康事”。與农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為質量興農、綠色富農、品牌強農建設建言獻策,促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見效,造福廣大农民群眾。要與农民群眾交朋友,把农民群眾視為親人朋友,作农民群眾農務耕作的勤務員、農業產品的推銷員、品牌建設的培育員、鄉村振興的引領員、脫貧攻堅的工作員、农民困惑的化解員。推動鄉村振興,關鍵在農村基層隊伍,關鍵在農村基層組織引領。

  二、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政治素養不過硬影響了基層組織的領導力政治素養是每一個基層幹部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領導放在黨對農村工作領導最首要的位置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落實,在各方面、各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村組織上,政治素養不夠硬的問題依舊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別在一些農村基層尤為突出。這些突出問題,集中表現為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政治意識淡漠、理想信念不堅定、不守黨紀國法、為政不廉、為政不為等問題市場表現在實際的工作中。個別農村基層幹部無視自身責任,罔顧黨紀國法,肆意侵吞國家資源、集體利益和群眾財產,對農村的宗族力量沒有很好地引導,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鄉村的一種勢力,控制着一個村的資源,影響了農村農業的和諧有序發展。更有甚者,部分農村基層幹部不僅縱容黑惡勢力,有的則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或本身就是黑惡勢力的代表,與黑惡勢力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將農村基層作為黨紀國法的真空地帶。在工作表現方面,有的農村基層幹部不敢擔當、不會擔當、不願作為,懷着無為而治的理念,浪費和錯失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有的基層幹部則是置法律法規於腦後,利用職權亂作為,將權利作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則是缺乏引領能力,面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缺乏進取動力和開拓創新意識,工作推進緩慢;有的基層幹部群眾意識和法治觀念淡薄,不按規章制度辦事,主觀的理解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糾紛不是運用法律和政策去調解,而是以勢壓人,以權欺人,失去群眾的信任,導致工作推進愈發艱難。上述種種問題的存在,造成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政治不夠過硬,難以有效貫徹落實黨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政治領導。

  (二)思想認識不到位影響了基層組織的引領力鄉村振興需要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創新能力頑強、敢擔當、勇進取、協作好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引領群眾共同推進。但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沒有把鄉村振興戰略與“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重大戰略聯繫起來,沒有認識到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夢”重要的一環。當然也有一些基層幹部缺乏主動學習精神,對國家政策了解不多、參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規開展說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響凝聚民心作用,進而失去群眾信任與擁護;面對村莊現狀、資源狀況、產業特色、發展優勢和短板沒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憑個人主觀臆斷和猜想;服務群眾意識薄弱,對群眾的訴求無動於衷,對群眾子女教育就業、醫療社保等問題關心幫助不夠;對與群眾利益的有關的事項不能實行有效和合理的監督,村務財務公開流於形式,沒有維護好群眾的正當權益;個別視野狹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負,工作方法守舊單一,對引領推進鄉村振興沒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發展難題的能力不強,習慣於沿用老經驗、老辦法、想當然的解決新問題;在面對鄉村振興中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多樣化的需求把握不準,引領文明鄉風建設、特色鄉土文化建設的成效不顯著,使得群眾心無所寄、沒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隊伍結構不合理影響了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品質優秀、結構合理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當前在農村基層幹部中出現了一些結構不合理、品質參差不齊的現象。在幹部年齡結構上,目前二、三產業高度聚集於城市和城市集群化發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农民長期在外經商務工,農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壯年移民導致農村基層組織普遍存在黨員老化、幹部年齡偏大的現象正在逐步加劇。後備力量青黃不接,參差不齊人,基層農村組織亟須有效補充年富力強又敢於擔當的幹部;在學歷結構上,經過多次的村級組織換屆選舉,農村基層幹部文化結構逐步得到了優化,總體水平有所提升,但總體結構還不夠理想。據報道,截至2017年底,我國有54.4萬名村黨組織書記,但大專及以上學歷僅佔17.4%;抽樣數據調查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農村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佔比僅有13.9%。顯然,村黨組織書記這一特定群體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的比例與全國人口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結構和層次明顯不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更不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在幹部類型結構上,鄉村人才持續流失的情況也有日趨嚴重化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的大量遷徙,導致鄉村出現人才“荒蕪化”的現象,既懂農業、懂經營、懂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嚴重匱乏,這嚴重削弱了基層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引領作用。

  (四)後備力量不充足影響了組織帶頭人的選拔根據人口統計有關資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城鎮常住人口為8134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萬人,城鎮人口佔比為58.52%。城鎮常住人口的提高,顯然是鄉村人口流入所致,這導致了鄉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有效勞動力缺失。據統計,目前中國農村各類實用人才只有1690多萬人,僅占農村勞動力的3.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人才總量不足,農村人才總量和結構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導致了農村基層組織普遍呈現黨員老化、幹部年齡偏大的現象,後備力量青黃不接,參差不齊,選人難和選優秀的人才更難現象的產生。目前農村人才的不足難以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服務、支撐與引領帶動作用。

  三、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素質提升的實踐路徑

  (一)加強黨的建設,提升基層組織的領導力實現鄉村振興,農村基層組織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升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力也是關鍵之一。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地提升基層組織的活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基層組織領導力的核心作用,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提升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力,必須從多方面入手齊頭並進。一是強化對基層幹部的理論教育學習,深刻且积極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維護黨的先進性,保持黨的純潔性;二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認真開展黨內組織生活。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下的各項組織生活制度,提高黨員黨性和积極性。三是強化黨組織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偉大事業融合起來,以黨建引領各項工作。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進一步明確農村“兩委”職責,規範村級重大事務決策和管理程序,農村“兩委”共同組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把村級黨組織建設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強戰鬥組織。

  (二)組織學習培訓,提升幹部隊伍的執行力農村基層幹部素質關係到黨在農村執政基礎,關係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開展農村基層幹部培訓,把其納入幹部素質提升工程,為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實基礎,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引領鄉村的全面振興。培訓中,一要完善培訓內容,針對地方特點設計培訓課程。根據地方實際,积極開展理想信念、群眾觀念、群眾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學習教育,增強政治覺悟,築牢農村基層幹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堅持分級分類培訓與鄉村振興工作實際相結合,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專題培訓,為基層幹部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添磚加瓦。二要改進培訓方法,針對學員特點設計培訓方式。培訓中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积極探索幹部培訓的新方法,使農村基層幹部的能力在學習中提高,素質在學習中增強,觀念在學習中更新,技能在學習中掌握。通過形式方法多樣的學習培訓,切實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在鄉村振興中引領和處理事務的能力與水平。三要加強實踐體驗鍛煉,開拓學員視野。學習培訓中注重先進典型的借鑒和引領作用,通過安排農村基層幹部到先進示範村参觀學習、培訓交流、幫扶掛職,讓他們在交流學習中借鑒成功的先進經驗開拓視野,找到本村的優勢、特色和與先進典型的差距,切實提升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能力。

  (三)改善隊伍結構,提升基層組織的戰鬥力科學、合理、完整的幹部隊伍,是農村工作能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更是黨的方針政策在農村得以落實和推動的客觀需求。改善隊伍結構,一要持續優化幹部年齡結構。破除唯年齡、唯資歷傾向,鼓勵不拘一格,大力選拔優秀年輕人才。對表現突出、業績優秀的年輕幹部,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勇於打破條條框框,敢於善於提拔任用。把年輕幹部選出來,培養出來,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在設定幹部隊伍各年齡段組成比例時,要合理且科學地安排使用各年齡段的優秀幹部,不僅注重幹部“年輕化”,而且體現幹部隊伍“老中青”模式的合理搭配,發揮各年齡段幹部的最佳效能,保證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二要持續優化幹部學歷結構。開展幹部學歷提升工程,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人才支撐。學歷提升,有助於他們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貢獻者、科技興農的帶頭人、先進文化的領航員,從而有效促進鄉村振興工作。學歷提升,提高他們綜合素質。通過正規化學習,讓他們學習農村實用科學技術,增強用科學發展觀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統領和指導農村工作的本領。學歷提升,促使他們進一步增強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清形勢,查清問題,明確方向,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同時,不斷增強農村基層幹部的大局意識、發展意識、服務意識,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三要持續優化幹部類型結構。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優化農村基層幹部的人才類型結構,堅持依事擇人,多渠道、多領域選拔使用不同類別幹部。進一步拓寬選人視野,突破地域、行業、身份等界限,堅持內選與外引結合,积極探索不同地域、行業、身份優秀人員的交流任職模式,吸引社會優秀人才加入農村基層組織,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

  (四)注重人才培育,充實後備人才庫的儲備人才作為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因素之一,必須注重對農村基層幹部的培養,必須探索和建立對農村幹部的長期培養機制,充實鄉村振興人才儲備,為鄉村振興的更好實施做好充足準備。做好人才的長期培養機制,要持續完善、優化和充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後備人才庫,對人才實行動態管理和跟蹤培養,加大從後備人才中選拔培養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的力度。做好人才培養,一是要堅持科學選拔,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選拔機制,吸收各路優秀人才。對內要拓寬人才准入門檻、廣納賢士、轉變觀念、革除舊弊,要善於把政治思想素質強,事業心強,具有責任感和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有一定群眾基礎的人員吸收到後備幹部隊伍。對外可以從農村致富能人、退伍軍人、返鄉創業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中积極選拔和培養農村基層組織後備幹部,從而打破地域、區位的限制,做到不拘一格選人才。二是要強化培養鍛煉人才機制,通過人才機制的優化,积極有效的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後備幹部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通過提升學歷、崗位培訓、強化鍛煉等方式,不斷提升後備幹部的學歷,提高後備幹部農業經濟、鄉村治理、黨紀國法、政策措施、鄉村振興、廉政建設等方面知識的認識,幫助其早日適應農村工作環境,為今後工作打好夯實的基礎。三是要做好科學合理考核,建立健全乾部激勵機制。不僅要切實加強日常監管、動態管理,常態化做好後備幹部儲、備幹部的日常管理和跟蹤培養工作,還要實行動態化管理,堅持優勝劣汰,保持人才合理高效的流動,始終保持後備幹部隊伍數量充足、素質較好、結構合理,對優秀的後備幹部按程序及時充實到農村基層組織班子隊伍中,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生機與活力,為後備幹部的成長搭建好舞台,做到真正讓後備幹部有盼頭、有望頭、有勁頭。

  參考文獻

  [1]耿蕾,李樂.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如何提升農村基層幹部主動性[J].人民論壇,2018(22):48-49.

  [2]張藝博.農村基層黨建模式創新的實踐與思考——基於四川省廣元市基層聯合黨支部建設的調查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8(3):61-65.

  [3]周曉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瓶頸及對策建議[J].世界農業,2019(4):32-37.

  [4]張鵬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路徑[J].現代企業文化,2018(34):110-111.

  [5]夏玲.农民大學生學習需求調查及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7):102-103.

  [6]過倩如.大數據時代農村基層幹部的經濟風險及其防控研究[J].農業經濟,2020(09):69-71.

  [7]周楠.論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的實現路徑[J].學習論壇,2019(11):60-64.

  [8]賀雪峰.論鄉村治理視域下的農村基層中堅幹部[J].湖湘論壇,2018(05):43-50+2.

  [9]聶繼紅,吳春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J].江淮論壇,2018(5):39-43.

  作者:林月丹單位: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6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以此為主題對“三農”工作進行了部署。這是我們黨在全面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對“三農”工作做出的一個全新戰略部署,是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新要求,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意義十分重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努力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農村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欠賬較多,再加上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比較突出,具體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業基礎仍不穩固,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鄉二元結構依然沒有解決,不少農村存在“空殼”、“空心”、“空巢”和活力衰退現象,等等。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既切中了當前鄉村發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時代鄉村發展方向,是城鄉發展思路的戰略性轉變,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是站在全局高度統籌城鄉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當前,農村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其突出。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現代化的發展不可能消滅農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裡去,农民總體上應當就地城鎮化。我們的目標應是,雖有城鄉之別,而少城鄉之差。必須通過城鄉融合發展,把更多的公共資源配置到農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好脫貧攻堅戰,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讓农民也能過上現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城市鄉村共生共榮,這才是切合實際地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三產融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原則。在戰略實施上,要堅持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為重點,以產業融合為紐帶,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途徑,精心謀划,穩步推進。在加大政策傾斜的同時,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激活鄉村的資金資產資源,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要堅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加快建立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要把各類人才引向農村,培養懂農村、愛農業、愛农民的工作隊伍,培育現代新型农民。要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下力氣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充分發揮农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體作用。

  作為一個涉農工作者,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就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部署,把各項政策學懂弄透,在做實上下功夫,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實實在在的舉措,一個時間節點一個時間節點往前推進,以釘釘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實,為我省鄉村振興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7

  近期,我鎮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鄉村振興,我村怎麼辦”大討論活動。各村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議,一起商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村莊該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從商討的結果來看,很大一部分村莊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務,根本談不上鄉村振興策略。因此,我對鄉村振興的發展有了以下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形成鄉村振興合力,培養新農人隊伍。农民是勤勞能幹的农民,但是他們大多數人的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農耕上。換句話說,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當下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农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戰略方針為要求,把各行業中熱愛“三農”優秀人才吸納進來,充實農村工作隊伍,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鄉村振興合力,通過培養新農人隊伍和解放思想,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人才和思想基礎。

  給村幹部以適當壓力、發揮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幹部作為全村發展的帶頭人,必須要有與時俱進、居安思危的精神狀態。如果一個村的村幹部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那麼這個村莊的發展也就止步於當下,落後於未來。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制定振興戰略時,要以村民願不願意,答不答應,高興不高興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才會關心村裡的鄉村振興戰略,把它當成自己的事。因此,黨委政府要給村幹部以壓力,使村幹部有緊迫感,緊跟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帶領村民致富,同時充分發揮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鄉村振興戰略落在實處。

  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正確引導和帶領下,鄉村振興戰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繪製出藍圖,把工作落實到位,使農業強大、農村美麗、农民富裕。同時,鄉村振興也離不開黨的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開創了“三農”工作的新局面。因此,鄉村振興需要繼續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落到實處,加大各種資源配置的投入向農村傾斜,為實現農村振興打好政策和設施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8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穩步實施,鄉村發展被擺放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鄉村振興成就美麗中國。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承擔起振興鄉村的重擔,助力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決定着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中國,從根本上說,是鄉土性的”,一個個兼有文化底蘊和現代文明的美麗鄉村才會展現一個最為真實的立體中國。由此看來,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要讓中國屹立於世界,鄉村振興刻不容緩。鄉村振興戰略是時代的召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這樣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廣大青年應有大作為,大抱負,自覺主動肩負起鄉村振興的重任。領袖曾多次寄語廣大青年:“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紮根人民,奉獻國家。”為響應領袖的號召,我國湧現出一批為鄉村建設做貢獻的积極分子——最美村官秦玥飛放棄了在美國工作的機會,毅然回鄉改善村民生活;“騎手”女司機嚴克美辭去上海工作,在崇山峻岭中騎出一番天地,為鄉村振興獻上自己的一份力。

  當“青年”遇上“鄉村振興”,可以繞道走,也可以迎難而上。後者的選擇讓理想有了鈣,靈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把理想種到土地上,是最正確的報效祖國的方式。青年強則國家強,身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應把人生夢想匯入時代潮流,讓蓬勃青春與家國共振,我們應參与鄉村建設,為祖國發展無私奉獻。

  農業鄉村如今是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越來越多的青年志願者上山下鄉,2018年更有280萬駐村幹部奮戰在脫貧一線。參与鄉村建設是青年錘鍊堅強意志的過程,是回報祖國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建功立業的最好舞台。我們應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放飛青春夢、實現中國夢。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戰鼓已經擂響,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絕不是一句空口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擔當,切實為振興鄉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9

  大家知道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的戰略,而且也把這個戰略寫進了《黨章》(修正案)。十九大報告在第五部分的第三條專門講了“鄉村振興”戰略。但是,我們還要注意,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一些農村的安排和要求。所以,我們要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既要學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條,還要學好其他有關的章節和內容。

  我將借這個機會,就學習領會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個話題,給大家談五點體會和思考。

  第一,時代背景。也就是說,為什麼這個時候要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大家知道,十九大提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轉化,對我國的農業、農村、农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從供給來看,過去我們主要是關注數量,現在更加註重質量,過去主要是保供給,現在還要保安全。

  再比方說,從農業和農村產業發展來看,過去主要是強調農業的生產,農業的產業發展,現在我們既要做好農業的發展,同時還要圍繞着農業做好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從過去的一產到現在的三產融合發展。這也提出來新的要求,特別是要求提質增效。

  第三個方面,從農村的生態環境來說,過去我們要搞好農村生態環境,主要是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和农民的生活條件,讓农民宜居、宜業。現在我們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還要能夠吸引城裡人到農村休閑、渡假、投資、興業。

  第四個就是從农民的收入來看,過去我們講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滿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現在我們不僅要滿足這些要求,還要滿足农民的就學、養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總體來看,新時代人們對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對我們的農業、農村、农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麼,這個主要矛盾轉化的另一方面也凸顯了我們農業、農村、农民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不平衡、不充分。

  從不平衡來看有三個問題,城鄉的經濟發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現在城鄉差距還有2.7:1,這個數據和世界銀行講的世界的平均經驗數據2.5:1還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們的城鄉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實還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給我們提供新的判斷。如果考慮到計算方法的不同和我們實際計算的一些項的漏項,學者的判斷現在的城鄉收入差距在4.5:1。

  第二個不平衡,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不平衡。從水、電、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醫療這八個方面,我們從感受上就能看出來差距。我們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

  第三個不平衡,農村區域發展不平衡。比如東部地區一些城市郊區出現了一些十億元村,百億元村,有些地區還很貧困,還有空客村和貧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個表現。一,農業發展的基礎依然薄弱。我們從“三力”來看,綜合生產能力,土地資源透支,生態環境超載,雙重約束壓力很大。二,資源利用的不平衡,農業、秸稈還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這個秸稈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等於丟了一半農業。三,農業基礎不平衡,就是持續發展能力,防災、減災、抗災,遇到災害還是沒有辦法,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論從農業的生產能力、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力,還是由27%的農業勞動人口支撐着不到9%的農業生產值來看,我們的基礎依然薄弱。

  第二個不充分,資源利用不充分,剛才我講了,土地、勞動、資源利用不充分。

  第三個不充分,在其他方面還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說我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們講農業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現在主要靠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比重還很低,农民增收困難,還有幾千萬貧困人口,這也是我們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這樣看來新時代主要矛盾轉化,一方面是對我們的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從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顯了我們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矛盾。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出一個基本的判斷。一方面是目標導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給我們的“三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問題導向,我們農業、農村、农民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發展尤其突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我講的第一點,時代背景。

  第二,歷史方位。我們怎麼看待這個戰略?這個戰略是在什麼時候提出來的呢?是在決勝全面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這樣一個歷史交匯期提出來的,我們就從這兩個角度去解讀。

  一,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決勝期來看,可以說“鄉村振興”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都有繼承和發展的關係。2005年我們提出新農村建設,講了五句話20個字,這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也講了五句話20個字,這五句話我們對比一下,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從村榮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在內容、內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轉變。同時,鄉村文明的內涵要求也不一樣。也就是說,通過對比我們會發現,“鄉村振興”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時期它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

  二,從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征程這個角度來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我們提出了新的戰略部署“鄉村振興”。這個戰略部署實際上是在我們開啟新征程的時候新時期的“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它不僅是一場經濟社會的變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態的復興。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农民全面發展。它的目標導向就是按照現代化的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希望的產業,讓农民成為有希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美麗的家園,也就是“鄉村振興”戰略是面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

  第三,總體要求。這個總體要求我們看十九大報告,從原則上來提“鄉村振興”,我看有這樣六條。

  第一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呢?就是在“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我們要以“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為行動指南。

  第二條,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也要樹立和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就是說要通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來實現“鄉村振興”。

  第三條,行動舉措、戰略安排的五句話20個字,實際上都體現了“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所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也要統籌推進這五個建設。

  第四條,堅持兩個優先,這次特彆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第五條,要強化兩個保障。“鄉村振興”需要有體制機制創新,需要有政策體系的調整和完善,就是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第六條,加快兩個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四,主要任務。這個主要任務就是這五句話20個字,我簡單說一下。

  一,產業興旺。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要求。我們要實現產業興旺,還是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為主線。那麼,以提高質量效益競爭力為方向,我們主要關注這樣四個事,或者四個問題。

  1.糧食安全要確保。這個確保主要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就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2.處理好農業這個產業的發展問題,還是要通過調結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3.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促進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

  4.處理好規模經營主體的發展與小農戶之間發展的關係,特別是要完善利益完善機制,讓小農戶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平等參与戰略之路。

  “鄉村振興”的第二個任務就是生態宜居,我個人理解是兩方面。一個是生態,一個是宜居,良好的生態,宜居的環境,是我們農村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方面。我個人想是不是要促進三個轉變,完成三個任務。三個轉變,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發展方式要轉變。要構建五穀豐登,百業興旺,綠色循環的這樣一個生態體系。第三,發展模式要轉變。這是三個轉變,轉變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模式。

  四個任務。第一,治理突出環境污染問題。很多地方土壤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大氣污染了要治理,我們出台了三個十條,“土十條”“水十條”“氣十條”。出台了三個規劃。第二,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和修復好,要依照尊重自然、修復自然的方式修復。第三,建立多元化甚至是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第四,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產業,這是生態宜居。

  第三個任務就是鄉風文明。鄉風文明就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既要富口袋,還要富腦袋,我們要加強對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揚傳統文化,把很多文化遺產保護起來,特別是李司長原來講的三古,古村落、古建築,古村寨,要保護好。還有把文化設施和文化體系搞好,文化建設鄉村文明沒有基礎設施、沒有公共服務體系也不行,治理有效,這裏既要治理,還要有效。

  我們要加強農業農村的基礎工作,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還要加強基礎工作,這個基礎規律既有農村發展的基礎,也有執政體系的基礎。第二,建成農村治理體系,這次我們提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第三,要培養造就三農工作體系隊伍,我們提的叫“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农民,這樣的隊伍造就出來,實現鄉風文明。同時,要挖掘傳統文化。最後,生活富裕,還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搞好,這本身既是富裕的內容,也是富裕的表現。建設美麗鄉村,就是村容整潔的問題,比如垃圾、污水,如實施三年的“廁所革命”。

  最後,政策措施,或者叫體制和舉措。整個十九大報告裏面,400個字講了六條政策舉措,我概括為叫三個制度,三個體系。

  三個制度就是土地制度,強調承包關係要穩定,強調三權分置,這是農地。同時,還要對建設用地的三塊地,征地、宅基地、基建地進行改革,實際上是要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振興問題。二是經營制度,既包括經營主體的培育,經營方式的創新,處理好小農與農業現代化的銜接這些內容。三是產權制度。產權制度改革上我們寫了三句話非常重要,第一句話講內容,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第二句話,切實保障农民財產權益。另一方面,壯大集體經濟。這件事涉及兩個主體,一個是集體,一個是农民。

  三個體系。第一,產業體系,產業生產運營體系。第二,服務體系。第三,治理體系。我結合學習十九大精神,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談五點體會和思考,簡單來說就是時代背景,既有要求,又凸顯了矛盾和問題,所以既必要,又緊迫。第二,歷史方位,既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又是面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第三,總體要求,就是六條。第四,主要任務,五個任務。第五,政策舉措,也是六條。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10

  近年來,農村發展問題受到黨和政府的日益重視,從過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現在的實現城鄉一體化,不同時期,國家對農業農村的發展都會做出相應的部署。而在如今,十九大報告中,針對農村的發展,又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就成為新時期指導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行動指南。

  鄉村戰略的實施對當前我國農村發展至關重要。這將成為解決好“三農”、激活農村活力、彌合城鄉差距的重要武器。從我國農村和城市發展的固有軌跡來看,農村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處在邊緣地帶,停滯不前。隨着城鎮化的發展、現代化的推進,不少鄉村,尤其是邊遠偏僻的鄉村,逐漸沒落、慢慢消亡。以至於每次談及農村問題時,農村人口流失、農村空心化、留守問題等,不可避免。特別是當前我國在開啟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農村所面臨問題必須解決。所以必須要實現農村振興,讓農村重新煥發出應有的活力。如果沒有農村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活力繁榮,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現代化,更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十九大報告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二十個字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它分別從鄉村的生產發展、生態建設、精神面貌、社會治理、生活狀態這五個角度提出的具體要求。對於農村發展總體要求,曾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也有提過,當時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總要求。相比較而言,此次“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要求更高。這二十個字的表述除了“鄉風文明”表述沒有變化外,其餘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強調“生產發展”,現在要求“產業興旺”,即不僅僅是發展生產,而且要求發展產業,從層次要求更高;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寬裕”,如今在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將要開啟現代化的征程的時代背景下,农民當然也要“生活富裕”;對於農村面貌,以前要求做到“村容整潔”,現在要求做到“生態宜居”,上升到生態環境的高度;以前鄉村要“管理民主”,現在則表述為“治理有效”,從一維主體的“管理”到多方參与的“治理”,所體現的正是當前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這些種種變化都是步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如何來實施鄉村發展戰略?報告裏面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當前“三農”問題仍然我國全面發展的短板問題,在即將開啟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征程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安排,這是堅持問題導向,補好發展短板的必然選擇。這就意味着未來在社會資源要素配置上尤其是公共服務資源的投入上向農村傾斜,為實現農村振興打好基礎。

  報告中特別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裏提出的“城鄉融合發展”,可謂是報告中的亮點。在過去“城鄉一體化”的提法上,再次升級,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即通過城市的發展帶動農村,農村發展來促進城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鄉村決不能處於從屬地位,將其看作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墊腳石,而是要和城市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所以,在過去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發展模式下,未來我們國家試圖從制度建設、政策體繫上開始着力,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在農村的土地承包問題上,報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一政策安排,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农民群體的熱烈支持。土地政策的連續穩定是农民安心搞生產的前提,土地承包期長久不變,從短期來看,可以讓农民消除疑慮,全身心的投入農業生產,長遠來看,這更有益於農業農村長期穩定發展。

  鄉村的振興離不開基層的有效治理。報告里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一政策安排是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的“治理有效”的具體體現。其中自治是治理有效的基礎、法治是治理有效的保障,德治最終是融合在鄉村自治和法治中,是治理有效的內化與升華。這三者各盡其能又相互銜接,共同構成鄉村治理格局。治理體系的執行最終要靠人來落實。人才是推動鄉村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因此報告中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农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就有利於把各行業中熱愛“三農”優秀人才吸納進來,充實農村工作隊伍,加強三農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要振興鄉村,使農業強大、農村美麗、农民富裕。這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客觀要求,也是新時代下回應农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11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是傳統農業大縣,農村幅員廣、基礎差、產業弱、人口多、貧困重,仍是最現實最根本的問題。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推進全縣鄉村振興發展,我們必須突出問題導向,綜合對症下藥,着力在統籌規劃、重點突破、改革創新三個方面下足工夫、取得實效。

  統籌規劃,整合力量確保鄉村振興方向明、路徑優

  立足實際,科學規劃。“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複雜工程,必須堅持全縣一盤棋,做好頂層設計、總體規劃,整合力量、統籌推進。要根據全縣各地農村農業發展現狀,特別是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情況,按照“特色發展、區域聯合、全域聯動”的鄉村發展思路,着力打破鎮(村)行政區劃界限、部門行政職能界限,科學制定全縣鄉村振興總體規劃。要強化統籌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同步做好城市總體規劃、鄉村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有機銜接,促進城鄉功能和空間融合發展。

  優化布局、典型帶動。要結合縣委關於“一區四圈”的旅遊規劃,做好新村建設、特色產業布局。要堅持差異發展、揚長避短,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氣候特點等,確定優先發展的重點方向,優化功能分區、產業布局。要加強示範創建及模式推廣,結合脫貧攻堅引領區、農建綜合示範區建設,在有條件的鄉鎮先行試點示範,培育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範典型,輻射帶動全縣鄉村發展水平整體提升。

  強化領導,合力推進。要組建強有力的領導和工作機構,明確領導責任和工作任務,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將鄉村振興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績效管理,作為全縣重點工作定期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及時完成。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地位,落實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確保財政投入持續增長。

  聚焦重點,狠抓關鍵確保鄉村振興措施實、效果好

  突出三產融合,推動農業效益大增長。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助農增收的主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根本導向,走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突出“牛、葯、果、茶、菌”五大重點產業,推動各地產業連片規模發展,實現每個鄉鎮一個千畝產業園、一個萬頭養殖場目標,形成全縣性的農業支柱產業。积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合作機制,延伸、完善配套產業鏈,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特色優勢農業品牌,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要堅持農旅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宣漢旅遊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旅遊+精品農業、旅遊+特色產品,打造一批特色旅遊鄉村,拓寬农民增收渠道。

  突出基礎配套,推動農村面貌大改善。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重要目標,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施一批基礎設施重點項目,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升群眾幸福指數。以“幸福美麗新村”和“四好村”建設為統攬,統籌推進“廣廈行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大力實施三化工程,全面開展農村院落整治,統籌推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代辦服務、環境治理、社會治安“五進村”。認真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按照“田成方、水成系、路相連、林成網”格局,加快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建設生態宜居家園。

  突出鄉風塑造,推動农民素質大提升。把农民素質提升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強农民思想文化教育培訓,深入開展“誠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加強群眾道德約束和村規民約管理,大力宣傳、引導和弘揚好家風,塑造良好鄉村軟環境。深入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育計劃,加大新型職業农民培育力度,統籌整合培訓資源,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訓體系,全面提升农民生產經營能力。加強群眾民主管理意識教育,引導參与村務管理,提升村務管理水平。

  深化改革,強化創新確保鄉村振興機制活、動力足

  探索建立更具活力的要素市場。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突破口,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思路,探索建立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農村資源開發模式,充分激活農村要素市場。重點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制改革,鼓勵各地多種方式盤活農地、小型水利設施、集體資產。健全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體系,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完善鄉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合理安排農業農村各業各類用地,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優先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求。

  探索建立更廣渠道的引才機制。探索創新農業高層次人才聘用機制,充實農業部門專業人才力量。深化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力量建設,加強與農科院所開展合作研發、成果轉化,激勵更多優秀農業科技人才到一線創新創業。出台落實返鄉下鄉創業就業優惠政策,支持、鼓勵在外宣漢人帶着項目、資金、技術回鄉創業發展。注重將優秀回鄉創業人員納入黨員和村委後備幹部培養,及時為村級組織輸入新鮮血液。

  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投入體系。建立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吸引和撬動社會資本參与建設運營。推廣農村資金互助社、村級扶貧互助社試點經驗,規範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開展农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鼓勵發展農業互助保險。探索完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12

  鄉村振興戰略在價值、制度及組織三個維度上的創新是新時代的產物。價值維度上的創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維度上的創新是重要保證,組織維度上的創新是強勁支撐。這些創新耦合形成鄉村振興發展的不竭動力,將日益推動鄉村振興由藍圖走向現實。

  繼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對多年“三農”工作的繼承與創新,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正在形成。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之處可以從價值、制度、組織三個維度來認識,意義重大。

  價值維度上的創新

  明確農業、農村、农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文件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確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农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明確鄉村振興的長遠目標。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分別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农民富全面實現。

  制度維度上的創新

  高起點。與新農村建設不同,鄉村振興戰略首先從國家層面制定戰略規劃。《規劃》通過與文件對錶對標,分別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等,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在此基礎上,各地區各部門要編製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

  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高標準。鄉村振興,法製法規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緊研究制定鄉村振興法,把鄉村振興政策法定化。多年來,特別是2005年新農村建設以來,中國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時各地方可以從本地鄉村實際需要出發,制定促進鄉村振興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為鄉村振興提供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把黨領導農村工作的傳統、要求、政策等以黨內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這意味黨對“三農”的領導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質量。鄉村振興的制度性供給,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旨在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全方位高質量地服務於鄉村振興。其中,若干制度創新值得關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农民房屋財產權;

  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农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上述舉措旨在增加农民財產性收入。改進耕地佔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創新性政策舉措改變了以往增減掛鈎、占補平衡均取之於鄉、用之於城的做法,通過跨省域調節,可以大大提高節餘指標的含金量並用以反哺農村。創新培訓機制,支持农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

  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

  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這些制度創新有助於構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

  組織維度上的創新

  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打造一支新時代“三農”工作幹部隊伍。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保證。為此,文件強調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縣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時代的“三農”工作幹部隊伍。

  懲治“微腐敗”,打造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管黨治黨,從基層黨組織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嚴厲整治惠農補貼、集體資產管理、土地徵收等領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紮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創新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穩妥有序開展不合格黨員處置工作,着力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鼓勵在鄉村地區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上述經營主體及農業企業、家庭農場主、專業大戶、农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的骨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須調動億萬农民的积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促進农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文件指出,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积極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國現有兩億多小規模兼業農戶,多數年齡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婦女。現階段的迫切之舉,是採取針對性措施,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使之分享到現代農業發展紅利。

  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和行業組織,帶領中國農業“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極支持農業走出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農業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能夠引導小農戶參与系統內的分工協作,使农民由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向具有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投資意識、風險意識的現代產業工人或農業企業家轉變,從而解決土地配置細碎化、生產經營分散化問題,整體提升農業的產業層級和質量效益。農產品行業協會是由農業龍頭企業、农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以及相關科研、教學和其他組織、個人參加,為維護和增進全體會員的共同利益,在自願互利基礎上依法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可以跨地域、跨組織發展,能夠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農業經營者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小農戶和農業經營與國內外市場對接,降低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有助於帶領中國農業“走出去”。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13

  摘要:特色產業小鎮在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增加农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各地區的發展實踐中,特色產業小鎮體現的帶動作用尤為突出,特別是在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進程中,特色產業小鎮通過推動鄉村產業融合、構建鄉村現代產業體系,提供鄉村就業渠道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基本考量,分析了產業小鎮建設的重要意義,同時以遼寧省喀左縣紫陶特色產業小鎮為例,闡述了當前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並進一步提出了完善產業小鎮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的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特色小鎮;資源優勢

  鄉村振興戰略對於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特別是對增強鄉村地區發展活力,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整體實力指明了正確方向,具有戰略性作用。特色產業小鎮的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有利抓手。鄉村振興的核心所在即為產業興旺,因此產業小鎮的建設能充分發揮本地優勢,挖掘特色資源,吸引各類要素和資本集聚到鄉村,推動農業興旺、农民富裕、農村繁榮,真正為“三農”問題貢獻力量。

  一、發展特色產業小鎮的积極影響

  (一)特色產業小鎮是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大部分產業小鎮的建設多是依託本地產業基礎和特色資源優勢,通過實現產業提質和轉型等途徑,不斷增強產業小鎮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產業效率,實現產業小鎮的高質量發展。產業小鎮通常在建設的過程中,一般會將現代農業、科技製造、綠色生態、文化旅遊、休閑觀光、物流運輸等產業逐步融合,推動三次產業及多種業態融合發展,進一步推動原有鄉村產業從單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二)特色產業小鎮是建設鄉村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動力產業升級、產業鏈延長是特色產業小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在構建特色產業小鎮的過程中,通過壯大龍頭企業,不斷培育產業集群,國內發達地區的很多特色小鎮通過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為核心構建產業體系,形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主題”類產業小鎮,推動產業小鎮產業鏈和供應鏈延長,因此有效帶動了鄉村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

  (三)特色產業小鎮有利於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的深度整合產業小鎮的建設過程中不僅提升了鄉村的產業體系,同時能夠有效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產業小鎮能夠為农民提供一定數量的崗位就業,確保农民有收入,特別是在近兩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农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能更有效保證脫貧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貧,實現脫貧攻堅真正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二、喀左縣紫陶特色產業小鎮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發展現狀及優勢1.喀左紫陶歷史悠久。遼寧省朝陽市所轄喀左縣的制陶文化歷史悠久,曾在東山嘴古人類遺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體孕婦陶塑像,考古學家曾譽為“東方維納斯”。遼金時期,喀左縣的陶製品工藝已經非常精美,發展規模已經較大,在南哨鎮梁家營子村的龍窯窯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殘片及墊圈殘塊,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醬釉等,器形以碗、盤、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國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便對該地區的多種產品進行了評估,並將部分特色產品納入出口的優質產品系列,並得到很多國家以及地區的喜愛和支持。現在的紫砂工藝品、日用品在北京、瀋陽及東北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榮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產的高檔瓷磚出口到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2.喀左縣紫砂作為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廣泛分佈在該地區,而且儲量十分豐富,目前,已經探明有十二個鄉鎮發現並開發了紫陶礦產,根據專家預估,其遠景儲量超過十萬噸。此外,通過化學測試發現,該礦產資源的鐵含量高達10%上下,在燒制紫砂工藝品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是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工藝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幾年紫陶文化產業初見規模,紫陶產品品種不斷豐富,從一百多個增加為四百餘種。種類有藝術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筑紫陶三大系列產品。藝術紫陶中紫砂壺已經演變出“花鳥源頭”系列,反映其產品的地域特徵;紅山文化系列,反映其產品的文化特徵;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該地區工藝產品的民族特徵。喀左縣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較完善的紫陶工藝體系,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頭作用,培育了超過兩百家的企業和作坊,並引入了大量高層次人才,包括國家以及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為整個紫陶工藝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極大擴展了整個產業的規模。喀左縣以紫陶工藝而名聞國內外,擁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譽,“喀左紫砂”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6年,“喀左紫砂壺”在中國旅遊商品大賽中獲得銀獎,2017年,喀左縣南哨街道被確定為“遼寧省紫砂特色小鎮”;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朝陽紫砂”被列為遼寧省四大特色文化產業之一,為特色小鎮的建設指明了具體方向,是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對於該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也具有积極意義。

  (二)當前發展瓶頸問題近年來,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以及自身產業發展升級瓶頸,紫陶小鎮特色產業也面臨着一些亟須突破的問題:一是紫陶土礦產資源存在無序和過度開採情況,使有限的稀缺的資源沒有發揮最大價值;二是人才流失嚴重,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薪資待遇、疫情帶來的經濟低迷等因素影響,從業人員由2500多人減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進外地人才60多人,到現在的不足5人;三是現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藝均由外地製作大師創作,沒有形成小鎮只有的產品設計資源儲備,現有工人以製作大路貨為主,企業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推動喀左縣紫陶特色產業小鎮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做大與扶小並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產業專業市場,政府應注重發揮宏觀調控和引導作用、大力開拓和引進市場主體、市場經營者開拓經營三方作用,积極培育專業市場上規模、上水平,努力推動大型市場走專業化、品牌化道路。圍繞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增強實力,以政策效應和政府引導龍頭企業積极參与技術創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範、研發、人才培訓、對外宣傳方面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堅持提升企業和品牌形象。建立對重點企業幫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資源要素、貸款融資等方面給予企業傾斜支持。對於適應市場發展的小規模工作室政府應根據實際需要,幫助企業包裝項目,在市場低迷期引導企業研究相關政策支持,根據企業發展規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類獎勵政策,鼓勵培育小企業穩定市場份額。

  (二)創新與傳承兼容一方面紫陶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將這樣的“老字號”地理標誌招牌傳承轄區,需要企業大力發揚傳統的工匠精神,講求精益求精,培養紫陶產業手工技藝傳承人,堅持專註提高品質,做強品牌,提升產品價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企業堅持自主創新,實施“大學進園區進企業”,积極和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接,開展紫陶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建立紫砂產品創意設計儲備庫,使產品從研發設計到上市銷售時間真正縮短。探索紫陶產業化道路,針對消費者的個性化、特色化需求,強化数字賦能,通過創意改造,圍繞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渠道開闢新的發展路徑。

  (三)文化與時尚元素交融加強對紫砂礦產資源的管理,杜絕資源的浪費和外流,對全縣紫陶文化企業進行匹配性原料供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科學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制定前瞻性的資源開採計劃和市場開拓規劃,將紫陶原料進行類別細分,圍繞高檔原料要注重從提升工藝上下功夫,使原材料與技藝達到完美結合。积極挖掘歷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縣紅山、暴龍等歷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遼青瓷文化元素,研發新產品,通過視覺藝術和手法的創新,為紫陶產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現喀左特點,打造喀左特色產業品牌,展現喀左紫陶製品獨有的文化魅力;針對中檔材料以及低檔材料的開發,必須立足其基本屬性,充分結合現代設計理念以及藝術風格,將文化磚、外牆磚等作為重要發展方向,通過建築以及工業類陶瓷工業的建設,建立更大規模的裝飾材料產業集群,並將建築陶瓷作為主打產品,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與引才並舉一是积極進行產業招商,近年來南方地區如江蘇宜興和福建晉江等紫陶文化企業,由於本地原材料供應不足,產業升級需要等因素正在外遷,喀左應积極進行對接,通過商會引薦,召開招商項目推介會等,承接產業轉移。二是积極培育本土人才,發揮相關專業機構的培訓優勢,為整個特色產業小鎮的發展提供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同時加大紫砂藝術、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訓課程,探索推行從業職業資格制度,提高紫陶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三是引進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進計劃,在宜興、景德鎮、德化等地區引進一批紫陶工匠;從應屆大中專畢業生中招聘一批高學歷技術人才。建立健全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將這些人培養成本地紫陶高端技術人員,不斷壯大人才隊伍,為紫陶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強宣傳與政策服務共同保障要加大宣傳,提升品牌影響力。對外宣傳上,积極與央視和相關省份的主流媒體進行對接,對喀左縣紫陶文化產業進行推介;积極與外地交通部門聯繫,利用高鐵、飛機、公交車、火車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群密集地段進行集中宣傳推介。要积極籌建舉辦“紫陶文化藝術節”“創意大賽”等形式,擴大“北方紫陶之都”影響力。進一步完善政策服務體系。出台優惠扶持政策,並嚴格落實相關扶持政策,打造政策窪地。與金融機構協調對接,幫助解決紫砂企業資金及信用問題,支持紫陶文化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充分發揮紫砂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維護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場上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梁彬.貴州省旅遊特色小鎮資源評價與發展策略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9.

  [2]成海燕.特色小鎮發展機制探討——基於中國國情的理論與實踐分析[J].學術論壇,2018(01).

  [3]江蘇省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現狀與路徑研究[J].王瑋,黃春曉.江蘇農業科學.2018(12).

  作者:李寶玲單位:中共朝陽市委黨校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14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為我們勾畫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藍圖,並專門進行了重大決策部署。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好的8項重點工作之一。2018年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把這盤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學理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導向,對於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為解讀性或表態性文章。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相關文章的研究性色彩迅速增加,如韓俊(2018)、張曉山(2018)、恭弘=叶 恭弘興慶(2018)、張天佐(2018)、姜長雲(2018)等。有些文章開始關注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導向,如張合成(2017)。但就總體而言,相關研究仍然亟待加強。本文認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導向,主要包括3個方面,即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一、堅持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下簡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6項主要任務之一,儘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涉及的範圍實際上超出經濟工作,但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應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導向之一。仔細研讀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內容,不難發現這實際上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導向,需要弄清楚什麼是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怎樣實現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體現在順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質量如何,首先要看其對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有多大實質性的貢獻,對於緩解工農城鄉發展不平衡和“三農”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有多大實際作用。比如,隨着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社會需求結構加快升級,呈現個性化、多樣化、優質化、綠色化迅速推進的趨勢。這要求農業和農村產業發展順應需求結構升級的趨勢,增強供給適應需求甚至創造需求、引導需求的能力。與此同時,對農村產業發展在繼續重視“生產功能”的同時,要求更加重視其生活功能和生態功能,將重視產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和社會影響,同激發其科教、文化、休閑娛樂、環境景觀甚至體驗功能結合起來。尤其是隨着“90后”、“00后”、甚至“10后”逐步成為社會的主流消費群體,產業發展的生活、生態功能更加需要引起重視。以農業為例,要求農業在“賣產品”的同時,更加重視“賣風景”、“賣溫情”、“賣文化”、“賣體驗”,增加對人才、人口的吸引力。近年來,电子商務的發展日益引起重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有很好的鏈接和匹配功能,能夠改善居民的消費體驗、增進消費的便捷性和供求之間的互聯性,而體驗、便利、互聯正在成為實現社會消費需求結構升級和消費擴張的重要動力,尤其為邊角化、長尾性、小眾化市場增進供求銜接和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新的路徑。

  第二,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體現在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率和競爭力,即增加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增強供給體系對需求體系和需求結構變化的動態適應和反應能力。當然,這裏的有效供給包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這裏的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和競爭力,首先表現為提升農業和農村產業發展的質量、效率和競爭力;

  除此之外,還表現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體現這些方面的協同性、關聯性和整體性。解決好“三農”問題之所以要被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歸根到底是因為它是一個具有競爭弱勢特徵的複合概念,需要基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矯正市場失靈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解決好“三農”問題,重塑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因此,要科學區分“三農”問題形成演變中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藉此,將支持农民發揮主體作用、提升農村人力資本質量與調動一切积極因素並有效激發工商資本、科技人才、社會力量參与鄉村振興的积極性結合起來,通過完善農村發展要素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的升級機制,更好地提升鄉村振興的質量、效率和競爭力。

  第三,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體現為協調處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係。在十九大報告和新版《中國共產黨章程》中,鄉村振興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被列入,但新型城鎮化戰略未被列入要堅定實施的7大戰略,這並不等於說推進新型城鎮化不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之所以這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1)城鎮化是自然歷史過程。雖然推進新型城鎮化也需要“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也需要“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但城鎮化更是“我國發展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須“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而實施上述7大戰略則與此有明顯不同,更需要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甚至優先位置,更需要大力支持。否則,更容易出現比較大的問題,甚至走向其反面。(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貫穿到21世紀中恭弘=叶 恭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雖然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但到2030~2035年前後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後,中國城鎮化將逐步進入飽和階段,屆時城鎮化率提高的步伐將明顯放緩,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流動將由鄉—城單向流動為主轉為鄉—城流動、城—城流動並存,甚至城—鄉流動的人口規模也會明顯增大。屆時,城鎮化的戰略和政策將會面臨重大階段性轉型,甚至逆城鎮化趨勢也將會明顯增強(張天佐,2018;

  王利偉,2017)。至於怎樣科學處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係?本文認為,關鍵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一問題將留待後文專門分析。

  第四,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體現為科學處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農業農村政策轉型的關係,做好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大文章。關於這個問題,後文也將專門分析。

  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最終體現為統籌推進增進廣大农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強农民參与鄉村振興的能力。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把“堅持农民主體地位”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之一,要求“調動億萬农民的积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农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农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农民持續增收”。如果做到這一點,不斷提升农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十九大報告突出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度重視“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农民利益最容易受到侵犯,最容易成為增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薄弱環節。注意增進廣大农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價值所在。當然也要看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农民發揮主體作用往往面臨觀念、能力和社會資本等局限。因此,調動一切积極因素,鼓勵社會力量和工商資本帶動农民在參与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增強參与鄉村振興的能力,對於提升鄉村振興質量至關重要。

  增強农民參与鄉村振興的能力,有許多國際經驗可供借鑒。如在美國、歐盟和日、韓等國的發展過程中,都有很多措施支持农民培訓、優化農業農村經營環境,並有利於增加農村就業創業機會。2014年美國《新農業法案》將支持中小規模農戶和新農戶發展作為重要方向,甚至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政策專門支持初始農牧場主創業,為其提供直接貸款、貸款擔保和保險優惠,藉此培育新生代職業农民。該法案增加農產品市場開發補助金,明確優先支持經驗豐富的農牧場主,優先支持最能為某些經營者或農牧場主創造市場機會的項目;

  鼓勵優化農村經濟環境,在農村地區提高經商創業效率、創造就業機會並推進創新發展。2000年以來,歐盟的農村發展政策將培養青年农民、加強職業培訓、推動老年农民提前退休、強化農場服務支持等作為重要措施。為解決農村人口外遷特別是青年勞動力外流問題,歐盟注意改善农民獲得服務和發展機會的渠道,培育農村企業家,以確保農村區域和社區對居民生活、就業有吸引力。2014年歐盟農業政策改革通過新的直接支付框架掛鈎支持青年农民和小農戶;

  採取重組和更新農場等措施,為青年农民提供創業援助,建立農場諮詢服務系統和培訓、創新項目等。後文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導向,為此必須把推進农民優先提升技能作為戰略支撐,藉此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合格市民,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合適的勞動力和農村居民。

  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從根本上是因為工農城鄉發展不平衡和“三農”發展不充分,是當前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現。此外,還是因為“三農”發展對促進社會穩定和諧、調節收入分配、優化城鄉關係、增強經濟社會活力和就業吸納能力及抗風險能力等,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公共品屬性;

  加之,如前所述,在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三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呈現競爭弱勢特徵,容易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因此,需要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解決好市場失靈問題。鑒於“農業農村农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要求和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方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應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也有利於更好地理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形勢,“各國日益相互依存、命運與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楊潔篪,2017)。相對於全球,國內發展、城鄉之間更是命運共同體,更需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面對國內工農發展、城鄉發展失衡的狀況,用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導“三農”工作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更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藉此有效防範因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差距過大導致社會斷裂,增進社會穩定和諧。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要求“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該文件在第12部分還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意義的認識,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為此提出了6方面的具體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進一步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堅持城市農村一起抓,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這為我們提供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路線圖和“定盤星”。那麼,在實踐中如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本文認為,可借鑒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的思路,同等優先地加強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具體地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優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市場化改革

  《國務院關於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國發〔2016〕34號)提出,“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市場機制高效運行的重要基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要“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為此,要通過強化公平競爭的理念和社會氛圍,以及切實有效的反垄斷措施,完善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促進市場機制有效運轉;

  也要注意科學處理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關係,积極促進產業政策由選擇性向功能性轉型,並將產業政策的主要作用框定在市場失靈領域(王一鳴,2018)。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也應注意這一點。

  為此,要通過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积極營造有利於“三農”發展,並提升其活力和競爭力的市場環境,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在參与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公平競爭,成為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鄉村振興參与者,甚至鄉村振興的“領頭雁”。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結合發揮典型示範作用,根本改變農業農村發展中部分領域改革嚴重滯後於需求,或改革自身亟待轉型升級的問題。如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如何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目前,這方面的改革亟待提速。目前對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重視不夠,加大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困難和風險,也影響了其對鄉村振興帶動能力的提升。近年來,部分地區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农民變股東”的改革創新,初步取得了积極效果。但隨着“三變”改革的推進,如何加強相關產權和要素流轉平台建設,完善其運行機制,促進其轉型升級,亟待後續改革加力跟進。

  (二)加快創新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制,優先支持優化農業農村發展環境

  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則,清除不適應形勢變化、影響鄉村振興的制度和環境障礙,可以降低“三農”發展的成本和風險,也有利於促進農業強、农民富、農村美。如近年來雖然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积極推進,但實際惠及面仍然有限,嚴重影響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導致大量宅基地閑置浪費,也加大了農村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建設美麗鄉村的困難,制約农民增收。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為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開了題”,明確“完善农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適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權”。應該說,這方面的政策創新較之前前進了一大步。但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嚴重滯後於現實需求,導致宅基地流轉限制過多、宅基地財產價值難以顯性化、农民房屋財產權難以有效保障、宅基地閑置浪費嚴重等問題日趨凸顯,也加大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用地困難(劉守英,2018)。類似改革仍待進一步擴圍提速或延伸推進。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並要求“研究制定鼓勵城市專業人才參与鄉村振興的政策”。2018年3月7日在“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腳”,“城鎮化、逆城鎮化兩個方面都要致力推進”。但現行農村宅基地制度和農房產權制度改革滯后,不僅僅是給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增加了困難,影響农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

  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城市人口、人才“下鄉”甚至農村人才“跨社區”居住特別是定居的困難,不利於緩解鄉村振興的“人才缺口”,也不利於農業農村產業更好地對接城鄉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需求擴張。在部分城郊地區或發達的農村地區,甚至山清水秀、交通便捷、文化旅遊資源豐厚的普通鄉村地區,適度擴大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範圍,鼓勵試點地區加快探索和創新宅基地“三權分置”辦法,尤其是適度擴大農村宅基地、農房使用權流轉範圍,有條件地進一步向熱心參与鄉村振興的非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開放農村宅基地或農房流轉、租賃市場。這對於吸引城市或異地人才、帶動城市或異地資源/要素參与鄉村振興,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其意義遠遠超過增加农民財產性收入的問題,並且已經不是“看清看不清”或“尚待深入研究”的問題,而是應該积極穩健地“鼓勵大膽探索”的事情。建議允許這些地區在保護农民基本居住權和“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的基礎上,通過推進宅基地使用權資本化等方式,引導农民有償轉讓富餘的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權,允許城鄉居民包括“下鄉”居住或參与鄉村振興的城市居民有償獲得农民轉讓的富餘或閑置宅基地。在此方面,法國的經驗值得參考,詳見案例1。

  案例1: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着鄉村多元產業的發展和鄉村多元價值的拓升,包括年青人在內的部分人口回鄉就業創業,一些追求鄉村生活的城市人開始在鄉村地區定居,促進了鄉村活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法國注重通過政策、法律和規劃手段,促進土地整理、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改善、支持鄉村舊有住宅改造和新住宅建設等,滿足都市區居民到鄉村休憩甚至定居對“二套房”的需求。這些“二套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和山區等文化或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以及臨近大都市的鄉村地區。1990年,在法國鄉村地區的居民結構中,农民、自由職業者和企業主、中高層管理人員、僱員和個人、退休农民、非农民退休人員分別佔9.9%、6.9%和14.9%、27.6%、11.1%、29.6%,佔比分別較1962年下降23.9個、1.9個和增加11.0個、2.6個、4.0個、8.2個百分點。在去法國鄉村地區休憩的居住方式中,自有二套房的比重,1984年已達23.1%,較1961年提高14.2個百分點(湯爽爽、馮建喜,2017)。

  近年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速發展,對於加快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轉變的积極作用迅速凸顯。但相關政策和監管規則創新不足,成為妨礙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障礙。部分地區對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力度過大、過猛,也給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帶來新的不公平競爭和不可持續發展問題。此外,部分新興產業“先下手為強”、“贏者通吃”帶來的新垄斷問題,加劇了收入分配和發展機會的不均衡。要注意引導完善這些新興產業的監管規則,創新和優化對新經濟垄斷現象的治理方式,防止农民在參与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成為“分享利益的邊緣人,分擔成本、風險的核心層”。

  此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以支持融資、培訓、營銷平台和技術、信息服務等環境建設,鼓勵包容發展、創新能力成長和組織結構優化等為重點,將優化“三農”發展的公共服務和政策環境放在突出地位。相對而言,由於鄉村人口和經濟密度低、基礎設施條件差,加之多數農村企業整合資源、集成要素和垄斷市場的能力弱,面向“三農”發展的服務體系建設往往難以繞開交易成本高的困擾。因此,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應把加強和優化面向“三農”的服務體系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包括優化提升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對市場化或非營利性服務組織的支持,完善相關體制機制。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還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強化政府對“三農”發展的“兜底”作用,並將其作為加強社會安全網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國家推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等,都有這方面的作用。二是瞄準推進農業農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引導支持力度。如积極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農業科技園區、電商產業園、返鄉創業園、特色小鎮或田園綜合體等農業農村發展的載體建設,更好地發揮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輻射帶動作用。

  三、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

  從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再到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種重大政策導向的演變反映了我們黨對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認識逐步深化,也順應了新時代工農城鄉關係演變的新特徵和新趨勢,這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導向也是一脈相承、互補共促的。十九大報告將“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置於“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之前。這說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一樣,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隨着工農、城鄉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斷增強,城鄉之間的人口、資源和要素流動日趨頻繁,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資源、要素、產權之間的交叉重組關係日益顯著,城鄉之間日益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越來越多的問題,表現在“三農”,根子在城市(或市民、工業和服務業,下同);

  或者表現在城市,根子在“三農”。這些問題,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越來越難以解決,越來越需要創新路徑,通過“頭痛醫腳”的辦法尋求治本之道。因此,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越來越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當務之急和戰略需要。藉此,按照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共榮、分工協作、融合互補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那麼,如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呢?

  (一)注意同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銜接起來

  在當前的發展格局下,儘管中國在政策上仍然鼓勵“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但农民工進城仍以流向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為主,流向縣城和小城鎮的極其有限。這說明,當前,中國大城市、特大城市仍然具有較強的集聚經濟、規模經濟、範圍經濟效應,且其就業、增收和其他發展機會更為密集;

  至於小城鎮,就總體而言,情況正好與此相反。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順應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優質資源、優質要素和發展機會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仍是難以根本扭轉的趨勢。但是,也要看到,這種現象的形成,加劇了區域、城鄉發展失衡問題,給培育城市群功能、優化城市群內部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關係,以及加強跨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增加了障礙,不利於疏通城市人才、資本和要素下鄉的渠道,不利於發揮城鎮化對鄉村振興的輻射帶動作用。

  上述現象的形成,同當前的政府政策導向和資源配置過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傾斜也有很大關係,由此帶動全國城鎮體繫結構重心上移。這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在重大產業項目、信息化和交通路網等重大基礎設施、產權和要素交易市場等重大平台的布局,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投資分配、獲取承辦重大會展和體育賽事等機會分配方面,大城市、特大城市往往具有中小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

  二是許多省區強調省會城市經濟首位度不夠是其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致力於打造省會城市經濟圈,努力通過政策和財政金融等資源配置的傾斜,提高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這容易強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極化效應,弱化其擴散效應,影響其對“三農”發展輻射帶動能力的提升,制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推進。加之,許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發展片面追求“攤大餅式擴張”,制約其實現集約型、緊湊式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范恆山,2017),容易“稀釋”其對周邊地區和“三農”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甚至會擠壓周邊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制約周邊中小城市、小城鎮對“三農”發展輻射帶動能力的成長。

  今後,隨着農村人口轉移進城規模的擴大,鄉—城之間通過勞動力就業流動,帶動人口流動和家庭遷移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背景下,過度強調以大城市、特大城市為重點吸引農村人口轉移,也會因大城市、特大城市高昂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加劇進城农民工或農村轉移人口融入城市、實現市民化的困難,容易增加進城后尚待市民化人口與原有市民的矛盾,影響城市甚至城鄉社會的穩定和諧。

  因此,應按照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大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力度,深化相關改革和制度創新,在引導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集約型、緊湊式發展步伐,並提升城市品質和創新能力的同時,引導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更好地發揮區域中心城市對區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輻射帶動作用。要結合引導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疏解部分非核心、非必要功能,引導周邊衛星城或其他中小城市、小城鎮增強功能特色,形成錯位發展、分工協作新格局,藉此培育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融合協調、共生共榮的城市群。這不僅有利於優化城市群內部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關係,提升城市群系統功能和網絡效應;

  還有利於推進跨區域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王利偉,2017),為城市人才、資本、組織和資源等要素下鄉參与鄉村振興提供便利,有利於更好地促進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和城鄉融合互補,增強城市化、城市群對城鄉、區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輻射帶動功能,幫助农民增加共商共建共享發展的機會,提高農村共享發展水平。實際上,隨着高鐵網、航空網和信息網建設的迅速推進,網絡經濟的去中心化、去層級化特徵,也會推動城市空間格局由單極化向多極化和網絡化演進,凸顯發展城市群、城市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為更好地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特別是城市群對鄉村振興的輻射帶動力,要通過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資源分配的傾斜引導,加強鏈接周邊的城際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網絡和關鍵結點、連接線建設,引導城市群內部不同城市之間完善競爭合作和協同發展機制,強化分工協作、增強發展特色、加大生態共治,並協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以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為目標導向,推進有利於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體系創新,着力提升城市和城市群開放發展、包容發展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要加大公共資源分配向農業農村的傾斜力度,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與此同時,通過深化制度創新,引導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向農村延伸,加強以中心鎮、中心村為結點,城鄉銜接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網絡建設。要通過深化改革和政策創新,以及推進“三農”發展的政策轉型,鼓勵城市企業或涉農龍頭企業同農戶、农民建立覆蓋全程的戰略性夥伴關係,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二)积極發揮國家發展規劃對鄉村振興的戰略導向作用

  十九大報告要求“着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要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當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正處於緊鑼密鼓的編製過程中,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還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編製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要結合規劃編製和執行,加強對各級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通過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加強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先支持,鼓勵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編製和實施鄉村振興規劃的過程中,要結合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貫徹中央關於“強化鄉村振興規劃引領”的決策部署,促進城鄉國土空間開發的統籌,注意發揮規劃對統籌城鄉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引領作用,引導鄉村振興優化空間布局,統籌鄉村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今後大量遊離於城市群之外的小城市、小城鎮很可能趨於萎縮,其發展機會很可能迅速減少。優化鄉村振興的空間布局應該注意這一點。

  要注意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在引導農村人口和產業布局適度集中的同時,將中心村、中心鎮、小城鎮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農業科技園區、電商產業園、返鄉創業園、特色小鎮或田園綜合體等,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結點。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中央政府對鄉村地區的關注逐步實現了由鄉村全域向發展緩慢地區的轉變,通過“鄉村行動區”和“鄉村更新區”等規劃手段干預鄉村地區發展;

  同時逐步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鄉村市鎮合力推動鄉村地區發展的局面。鄉村市鎮主要通過鄉村整治規劃和土地佔用規劃等手段,推動鄉村地區發展。鄉村整治規劃由地方政府主導,地方代表、專家和居民可共同參与。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但這並不等於說所有鄉、所有村都要實現振興。從法國的經驗可見,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找准重點、瞄準薄弱環節和鼓勵不同利益相關者參与,都是至關重要的。此外,建設城鄉統一的產權市場、要素市場和公共服務平台,也應在規則統一、環境公平的前提下,借鑒政府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思路,通過創新“同等優先”機制,加強對人才和優質資源向農村流動的制度化傾斜支持,緩解市場力量對農村人才和優質資源的“虹吸效應”。

  (三)完善农民和農業轉移人口參与發展、培訓提能機制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關鍵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一方面,幫助農村轉移人口降低市民化的成本和門檻,讓农民獲得更多且更加公平、更加穩定、更可持續的發展機會和發展權利;

  另一方面,增強农民參与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能力,促進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或鄉村發展。要以增強农民參与發展能力為導向,完善农民和農業轉移人口培訓提能支撐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新型職業农民和高素質人口,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更多的新型市民和新型產業工人。要結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注意發揮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帶頭人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新型職業农民成長,帶動普通農戶更好地參与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要按照需求導向、產業引領、能力本位、實用為重的方向,加強統籌城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通過政府採購公共服務等方式,加強對新型職業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訓能力建設的支持。要創新政府支持方式,支持政府主導的普惠式培訓與市場主導的特惠式培訓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鼓勵平台型企業和市場化培訓機構在加強新型職業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訓中發揮中堅作用。要結合支持創新創業,加強人才實訓基地建設,健全以城帶鄉的農村人力資源保障體系。

  (四)加強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把培育城鄉有機結合、融合互動的產業體系放在突出地位。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發揮城市企業、城市產業對農村企業、農村產業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要結合加強城市群發展規劃,創新財稅、金融、產業、區域等支持政策,引導農村產業融合優化空間布局,強化區域分工協作、發揮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引領帶動作用。要創新農村產業融合支持政策,引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統籌處理服務市民與富裕农民、服務城市與繁榮農村、增強農村發展活力與增加农民收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建設美麗鄉村的關係。鼓勵科技人員向科技經紀人和富有創新能力的農村產業融合企業家轉型。注意培育企業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產業融合中的骨幹作用,努力營造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鼓勵商會、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在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中增強引領帶動能力。

鄉村振興戰略論文15

  摘要:本文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闡述农民—職業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職業农民內涵,探討新型職業农民身份、地位和作用,並將其分為5種,剖析培育新型職業农民教育面臨的6個難題。據此,提出8項法治保障建議:各級政府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培育規章制度、制定統編通用公用教材與各地專業的實用教材制度體系、鼓勵完善培育職業农民的師徒新路徑制度、建立與完善師資隊伍庫建設管理制度、完善網絡媒體教育培訓培育制度體系、建立完善培訓培育與農事基地融合發展的制度、實施題庫考核認定製度和強化新型職業农民的財政扶持與監管力度。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型職業农民;法治保障

  一、新型職業农民內涵歷史由來及種類

  (一)新型職業农民沿革1.农民。农民系指長期務農的勞動者。《穀梁傳•成公元年》就有“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商民,有工民。”195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管理條例》實施,形成了我國城市與農村戶口的管理體制,农民就是“農業戶口”者。學術界用職業的角度界定: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就是农民,否則不是农民。泛指家庭經濟主要來源於農業農村勞動者。1980年後,根據农民產業重點被稱糧農、菜農、果農、花農、菇農、棉農、茶農、養殖戶、專業戶等;1984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农民的身份是“社員”。2.新型农民。是農村农民的農業發展的帶頭人,系指有科學文化素養,現代農業生產與管理技能,並主要以從事該職業為收入來源的居住農村地區或集市的农民。簡單說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农民,或者稱農商。最早出現在農業農村部《關於做好2003年科教興農工作的意見》{農科教發〔2003〕3號}第六部分實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訓工程。3.職業农民。是從“工人”的職業概念而切入,特別是用工業理念謀划農業引出“農業工人”。泛指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職業人,而不是戶籍身份。最早提出是2005年11月10日,《關於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的意見》{農人發〔2005〕11號}中提出培養對象是“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等領域的職業农民。”4.新型職業农民。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农民”,以後連續提出。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立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需求,對培育新型職業农民做出了明確部署。《“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农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农民超過2000萬人的發展目標。至此,經歷由农民—新型农民—職業农民—新型職業农民的發展沿革。新型職業农民具備新型和職業雙重融合,體現知識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有機融合。即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從業人員。

  (二)新型職業农民內涵1.新型職業农民身份。體現了农民由戶籍身份稱呼轉變為職業的新身份,农民逐步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有奔頭有尊嚴的“綠領”。標志著農村人才培養從全面普及提高、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重點的农民培訓,到以農村精英為重點的新型職業农民培育的轉變。新型職業农民更具農商的特徵,即市場導向,適度規模或者專業服務者。從兼業向專業、從被社會歧視地位向平等的轉變;新型職業农民的培育政策術語也經歷了由培訓—培養的轉變。2.素質。主要特徵表現在高素質和生產技能的农民特徵,這是與傳統农民的根本區別。2017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明確要求大力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农民。是新時代善創新、敢創業的“新商農”;經教育培訓出來的愛農業、有經驗的老農新型農業經營骨幹分子;有高學歷、想務農的“知農”;也有滿腔熱情在城裡打工返鄉的創業者。新型職業农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還需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後人具有承擔責任。3.作用。新型職業农民作用體現在新型經營主體的個體形式和主體力量,明確展示了未來誰來種地的主體。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發揮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的新動能。是人才振興的對象,是尋求新時代農村發展賦能、推進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基本力量。他們是適度規模經營的實踐者,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三)新型職業农民種類1.專業技能型職業农民。活躍在农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濟體中,以此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勞動力(農業僱員)。屬於產中直接從事生產者,掌握農業專業性生產技術,並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2.農產品經紀人。也稱農村經紀人,商(菜、糧等)販,把農產品對外銷售出去,收取雙方的服務費用。活動在生產农民、供貨商、銷售商和技能人員之間。3.生產資料供應商。指種苗、農藥、化肥、農膜、農機具等生產資料銷售供應商,提供專項作業服務,如機插秧、機打葯等。4.農業技術推廣員。負責生產田間技術推廣與生產常規指導人員、信息員、病蟲害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等。5.生產經營型職業农民。主要是專業(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农民專業合作社、農事生產企業負責人等。其佔有一定土地與設施裝備資源,有專業技能、管理經驗與資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管理。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培育新型職業农民面臨的難點

  (一)农民整體結構性素質偏低受全球傳統農業因素影響,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流向了城市。農村勞動力構成呈現婦女、兒童和老人,屬於“386160”部隊,特別是以留守中老年人為主,勞動者結構上素質就處於劣勢。職業农民類型繁雜,至少分五種類型,專業面向全社會產業,且跨行業。新型職業农民的層次千差萬別,需要進行差異化的培訓。這一現狀為提升农民素質增加難度。

  (二)农民個體主觀上缺乏進取精神許多农民存在不思進取,滿足現狀,等靠要傾向突出。不善於學習、不願接受培訓,對學習缺乏興趣。常有各級免費培訓學習,不給禮物,甚至不管飯都不願去,能自己肯花錢學習那就太稀少了。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的主觀動力。

  (三)遵紀守法意識淡薄法律法治觀念淡薄,過度利用法律庇護自己,牽涉自身利益,甚至歪打官司斜告狀。明知違法違規也不去顧忌。無理上訪、心明鏡也強詞奪理。培育愛黨、愛國、愛農村的新农民思想道德征途頗為艱巨。

  (四)經營管理理念更加滯后鄉村振興迫切需要提升規模經營,生產規模越大對對經營管理的需求就越迫切,特別是把技術融入經營管理中。一項項技術,如果沒有必要的管理,技術就難以實施落實。而恰恰農業還普遍重技術,輕管理,同時農業管理人才也奇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农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新型職業农民,便是當今時代背景下的這樣一支“三農”鄉村振興工作隊伍,是破解振興鄉村的核心瓶頸之一。

  (五)培訓供給與需求脫節難以適應鄉村振興需求現行培訓機構表現是供給與需求脫節,供給者會什麼,就講什麼。培訓提綱羅列的也不一定真的按課程計劃實施,想辦法找到哪個最省錢最廉價的授課老師。安排教師是培訓目的與培訓機構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為首,多以農業生產技術為主、經營管理薄弱。而對文化素養、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等內容涉及極為稀少。密切當地農業特色,特別是氣候與農作物生態特性,特色鄉村(旅遊觀光)產業也須加強。也有盲目照搬別人課程,與需求沒有契合度、無地域特色實效性不強,大多以理論層面的知識為主,甚至空談理論。生產需求的實踐技能知識比較薄弱。生產實踐技能匱乏,特別是師資匱乏,冒名充當名師現象嚴重,這些都是現實難題。

  (六)培訓經費不及時到位與不能有效利用首先是經費下撥困難,培訓經費實行保障制,需要培訓機構得到培訓人員數量後下撥,但經費是不能及時拿到的,有的需要提前做賬,甚至事情沒做要先把發票開了,好報賬撥款。這樣就難免作假,有限經費不能使用在刀刃上。有些培訓機構培訓結束,財政部門還是遲遲不給兌現經費。經費管理混亂,經費得不到有效利用。政府管理上存在將職業农民培訓當成項目爭取,到手后想盡一切辦法把經費最大留給自己,巧立支出名目,目標服務自身設施,利益覺得合不上就不承辦項目的現象。對專家講課虛報剋扣等違規違法等暗箱操現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專家授課积極性。為保障农民學員數量,借外出考察實地學習,考察走形式,千方百計插觀光旅遊。

  三、培育新型職業农民法治保障建議

  (一)各級政府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培育規章制度國家和省市縣農業部門要強化組織領導,及時制定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當年計劃當年要有效落實與實施。通過立法把培育新型職業农民作為一項長期穩定的制度,並賦予新型職業农民終身受教育的權利。銜接開放社會科普、教育、培訓機構給予提供優先優惠和必要的免費學習調研便利政策。制定滿足农民需求的定期、持續培訓培育,建立經常性培訓及跟蹤服務的制度。明確經常性培訓的關鍵內容、方式方法、培訓機構、經費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與幹部繼續教育、工人崗位培訓相類似的新型職業农民全員經常性培訓制度。實施技術到現場和跟蹤指導服務,培育內容以农民需求為中心,給农民更多自主權與選擇權。建立鼓勵終身自學的政策制度,特別結合自身所需,充分調動鼓勵他們的自學自覺性。樹立典型強化引導,有效結合自身需求的高效自學與培育激勵機制。增加自己選擇學習的主動權。

  (二)制定統編通用公用教材與各地專業的實用教材制度體系政府可根據不同類型新型職業农民技能特點及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制定教育培育統編基礎培育教材,省市專業技術教材,鼓勵农民自己選擇購買教材。首先,要搞好通用教材,現行市場教材非常雜亂,不實用問題突出,甚至根本就沒有需求應用價值,過多地空談理論。一發給學員就是十幾本,是免費,但很多农民就看看封面,大致過目一下,根本就沒有看的必要,更甚者連拿走都不拿,隨便丟掉。老師培訓的內容,农民需要的確沒有書。所以,形式上無用的教材極為普遍。應建立通用教材國家層面統編,專業教材省市統編,鼓勵在教材上讓农民自選自購補貼模式,使培訓教材實用價值不斷提升。

  (三)鼓勵完善培育職業农民的師徒新路徑制度開展師徒傳授長期模式,可以選拔有專長的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家等專業人士為師傅,新型職業农民為徒弟,通過立項實施、愛心奉獻和企業資助實施運轉,更能發揮傳授效率和培育學習效果。採用一帶一、一帶多,群代群模式;面授、現場傳授、線上傳授等方式。特別是按照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曾批示“老科技工作者人數眾多、經驗豐富,是國家發展的寶貴財富和重要資源。”培訓人才,要發揮老科技工作者有時間、有技術、有愛心,樂於奉獻的優勢,是解決授課師父培育人才匱乏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建立與完善師資隊伍庫建設管理制度新型職業农民的培育師資至關重要,師資選拔與不斷教育培訓,競爭上崗,監督和促進師資素質提升體制迫須建立。杜絕控制缺乏實戰能力師資,增加培育效果。建立和完善對師資的資格考核評價制度,實行進入與退出機制。

  (五)完善網絡媒體教育培訓培育制度體系把網絡媒體教育培訓作為培育新型職業农民的必備路徑之一確定下來。明確培訓依託線上“新型職業农民培育申報系統”資源與線下各地職教中心開展的農業技術提升,有效利用“雲上智農”等App提供的線上精品課程。建立微信群、公眾號、專業網絡、網上培訓等作為必要的培育學習路徑。線上农民培育雲平台應該打造成為新型職業农民培育的另一個重要陣地,農業農村部已正式啟用全國農業科教雲平台,將打通農技入戶的最後一米。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新型職業农民培育體系將伴隨着鄉村振興而逐步完善。

  (六)建立完善培訓培育與農事基地融合發展的制度為了充分體現新型職業农民的實用性非常強的特點,需建立實訓基地,由各級政府篩選扶持農事企業,承擔實踐實訓基地場所,並配備有本企業優勢產業兼職教師。這種基地要承擔起科普與新技術培訓、裝備展示、成果轉化、技術示範、試驗研究、生產加工、流通服務、決策諮詢、設備維修、農事設計等功能,讓新型職業农民在這個基地上,能實地學習、研發創新,提升實際運營能力。建立和完善新型經營主體的農事企業,鼓勵他們的科普動機、推進科普途徑與作用,充分發揮其優勢,助推新型職業农民發揮職能作用。規定培育者在農事企業中解決其企業問題的同時得到培養和提升,而不是僅僅學些表面花架子,實行農事企業與職業农民相互促進的融合發展模式。

  (七)改進認定管理辦法和實施題庫考核認定製度認定管理是新型職業农民培育制度體系的基礎和保障,他們只有通過認定,才能確認其是新型職業农民,之後進一步享受特殊政策扶持。目前考核認定,如職業农民的考核實際上形同虛設,考題本身就是全公開的,只是照答案抄一遍。有的連答案都不會抄寫,由人代抄寫。題目本身也常缺乏知識技術要點,講授人再水平不足,怎麼能講好,农民怎麼能學好。建議集中全國或全省精銳力量、因地制宜建立考核認定題庫,如學習汽車駕駛員理論與實際操作科目考試一樣,由計算機抽題,電腦答卷評分。這樣對學員和師資、培訓機構都是一個檢驗和考核,才能真正激發提升他們的內生動力。當然建立完善新型職業农民資格考核制度,也必須設置科學合理的新型職業农民資格的門檻。

  (八)強化新型職業农民的財政扶持與監管力度有必要將新型職業农民教育立法中明確其經費的投入與監管,經費納入地方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支出,以保障經費來源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特別是加強項目資金政府信譽制度的落實,避免經費挪用,及時落實到位,可以實行報賬制度。規範經費使用科目與標準,經費使用實施銀行直接劃撥到底,避免現金報賬,如涉及教師勞務費直接進卡等措施監管。培育億萬懂農業、懂技術、懂管理的新型職業农民,他們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和重要保證。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新型職業农民的教育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該領域法治建設進行探索,將有利於新型職業农民教育的有序進行,有利於农民自身受教育權利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趙幫宏,張亮,張潤清.我國新型職業农民培訓模式的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13(04):107-112.

  [2]朱啟臻:“新型職業农民及其成長環境”2012年3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大力培育新型職業农民座談會”上的發言提綱(中國農業大學农民問題研究所).

  [3]劉芙,韓越,黎莉.遼寧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問題與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12(04):20-21.

  [4]潘軍.提升农民整體素質是鄉村振興的關鍵[N].中國教育報2018-05-15.

  [5]張洪霞,吳寶華.新型職業农民培育問題及機制建構——以天津市三個新型職業农民試點區縣為例[J].職教論壇,2015(16):26-31.

  [6]韓秋茹,李祥.鄉村振興語境下的農村成人教育:機遇、挑戰及政策調適[J].成人教育,2018,38(10):49-52.

  作者:劉芙劉玲高珍妮恭弘=叶 恭弘思彤單位:瀋陽工業大學

本文來源:https://www.cddlwy.com/shiyongwen/261604.html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