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宇用戶註冊_研究型課程

   |    2022年12月15日  |   藍獅註冊  |    0 条评论  |    312

上海市中小學研究型課程指南

一、導

1.課程定位

研究型課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獲得和應用知識,發現和提出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包括單獨設置的研究型課程和在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中,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所開展的學習活動。本指南的研究型課程是指單獨設置的研究型課程,該課程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又稱為“探究型課程”,在本《指南》中統稱為“研究型課程”。

研究型課程是以問題為起點,以研究為中心,面向整個生活世界,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力,強調團隊合作,重視實踐體驗的一門課程。它是基礎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改變學生單一的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整體和諧的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

研究型課程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小學、初中和高中都必須開設,要求學生全員參与。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條件和實際情況組織開發與實施。

2.課程理念

(1)關注學生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究型課程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自主地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問題開展研究,通

過研究性學習獲得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和實踐的體驗,為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提供平台,讓學

生髮展自己的個性和施展自己的才能。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實踐,勇於創新,追求卓越。

讓學生在對各種現象的觀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現和增強自己的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

(2)基於問題解決,面向真實生活世界

研究型課程讓學生從自然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的問題,運用觀察、調查、實驗、猜想、分析、推理等手段,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開展研究,解決問題,獲得直接的體驗和經驗。

(3)優化學習方式。豐富學生學習經歷

研究型課程改變學生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學習方式,尤其是學會對各種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的需要。研究型課程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和青少年活動基地等場所,開展多種實踐性、體驗性的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4)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不斷髮展

研究型課程不僅重視研究結果的評價,而且注重研究過程的評價,對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案、研究的實踐和研究的成果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激勵、反思、導向的功能,使它真正達到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5)加強課程整合,充分發揮課程整體效益

加強課程內容的整合,將自然、社會和自我等各方面的內容,以及學科知識和學生的學習經歷與經驗,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使課程有利於學生的全面 發展。

加強課程和教學的整合,教學不僅是課程實施的過程,也是課程開發的過程。在研究型課程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開發和構建課程,課程的內容持續生成和轉化,課程的意義不斷建構和提升。教師和學生在合作開發和實施課程的過程中,共同成長與發展。

加強課程和信息技術的整合,把信息技術作為研究的工具、成果展示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學習評價和課程管理的手段。讓信息技術融入整個研究型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使研究型課程出現嶄新的面貌。

加強課程資源的整合,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將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各種資源進行充分的整合,實現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一體化,促進課程功能的進一步拓展。

3、設計思路

《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提出,《上海市中小學研究型課程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要對研究型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導,對研究性學習活動提出導向性的要求。根據這個要求,本《指南》對研究型課程的理念、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原則性和指導性的意見,各區縣、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開發和實施。

本《指南》包括導言、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學習評價、課程管理與保障等八個部分。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1)導言

闡述研究型課程的定位、性質和作用,課程的理念和設計思路。

(2)課程目標

研究型課程目標分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兩個層次。從知識和技能,過程、方法和能力,情

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加以闡述。表述採用了兩種方式,一種是行為目標,它以具體的、

可操作的行為方式陳述,有明確的達成要求,如本《指南》中有關研究方法和能力的目標。另一種是表現性目標,它描述學生在具體教育情境中的表現、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將要從事的活動任務,如“親近和接觸自然、考察和參与社會、關注和反省自我”、“經歷問題研究的過程”等。

(3)課程設置

根據《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提出研究型課程設置的具體要求和各學段的課 時安排。

(4)課程內容

由於研究型課程內容具有廣泛性和開放性,沒有確定的內容標準,因此本《指南》指出課程內容的範圍,並通過主題舉例和內容與要求舉例的方式,對課程的內容作具體的描述。為了便於各學校自主開發和設計本校研究型課程的內容,本《指南》對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的原則與方式作了具體的闡述。

(5)課程開發

研究型課程是需要學校開發的課程,學校、教師和學生都要參与課程的開發。為了更好地實施研究型課程,學校要根據本《指南》的要求和本校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師和學生開發學校的研究型課程。為此,本《指南》對研究型課程開發的要求和策略作具體的說明。

(6)課程實施

為了指導學校研究型課程的實施,本《指南》對研究型課程實施的基本要求、實施過程、實施方式、組織形式和教師指導等幾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由於研究型課程是一門學校課程,各級各類學校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研究型課程的實施不要求統一的模式,本《指南》強調實施方式的多樣性和選擇性。為此,提供了多種實施方式,供學校選擇,各校也可在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實施方式。

(7)學習評價

研究型課程的學習評價是研究型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對它進行詳細的闡述,本《指南》專列一個部分加以說明。首先指出研究型課程學習評價的原則,提出評價的內容,既包括學習態度、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又包括研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然後提出常用的評價方式,如:成長記錄袋評價、觀察與談話、協商與研討、展示交流與答辯等。最後對學習評價的具體實施提出指導性的意見。

(8)課程管理與保障

研究型課程的管理不同於基礎型課程,有它自己獨特的要求。本《指南》從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機構兩個層面提出管理的要求。為了確保研究型課程的順利開發和實施,本《指南》還提出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二、課程目標

1.總目標

(1)親近和接觸自然、考察和參与社會、關注和反省自我,獲得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體驗,初步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整體認識。

(2)經歷問題研究的過程,獲得研究活動的體驗和經驗,初步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初步具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自我規劃、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合作、交流和表達的能力。

(3)養成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道德和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展創新精神,形成合作和分享的意識。具有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階段目標

(1)小學

①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考察周圍的社會環境,關注和了解自我,初步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正確認識,知道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人人有責。

②養成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樂於嘗試、主動探索的精神。知道尊重事實。在研究過程中能專心致志、耐心細緻、有始有終。

③能與同伴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研究,傾聽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

④經歷從發現問題、嘗試探究、初步解決問題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過程,獲得相應的各種研究活動的體驗和經驗。

⑤能從周圍生活中發現問題和提出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問題,初步形成問題意識。初步學會根據研究的問題選擇研究的方法和設計簡單的研究步驟。

⑥初步學會從報紙、雜誌、廣播、電視、書籍和網絡等媒體中獲取信息,能對獲得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類和整理。

⑦會用感官和簡單工具進行觀察和測量,用簡單的實驗工具進行實驗,進行簡單的調

查研究,做簡單的實物和模型,會對觀察、測量、實驗和調查的結果做記錄,進行簡單的

分析。

⑧會將研究的結果用圖畫、實物、語言、文字或藝術等形式進行初步的表達和展示。

(2)初中

①接觸自然,參与社會,認識自我,初步養成關心自然的環保意識和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國家、服務社會的公民意識。

②能大膽質疑,主動思考,积極尋找答案,實事求是,敢於提出不同意見,有批判和創新意識。在研究過程中能嚴謹踏實、刻苦鑽研、不怕困難、持之以恆。

③能通過協商合理分工,主動承擔任務,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在各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形成和分享共同研究的成果。

④經歷從選擇課題、制訂簡單的研究方案、收集資料、開展研究、寫出小論文到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研究過程,獲得相應的各種研究活動的體驗和經驗。

⑤初步學會從日常的自然、社會和生活等現象和事物中選擇課題,能對研究的課題制訂簡單的研究方案。

⑥會利用適當的工具和技術、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信息。能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初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用語言、文字或圖表等方式進行信息交流。

⑦初步學會實驗研究的方法和調查研究的方法。會設計簡單的實驗步驟,簡單的調查問

卷。能通過研究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⑧會撰寫簡單的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和小論文。

⑨初步形成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的意識。

(3)高中

①關注社會生活和祖國前途,關注人類和環境持續和諧發展,形成維護社會進步、承擔社會義務、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积極人生態度。

②形成追求科學真理、不迷信權威、科學和技術造福人類的價值觀,養成尊重知識產

權,不弄虛作假的科學道德。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能提出一些新穎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創新

精神。

③經歷從選擇課題、制訂研究方案、收集資料、開展研究、寫出研究報告、成果展示和交流到反思和評價的研究過程,獲得相應的各種研究活動的體驗和經驗。

④會選擇和確定課題,設計較具體的研究方案。

⑤初步學會目錄索引、重點文章追溯、網上檢索等收集資料的方法,會使用計算機對信息進行貯存、分類和數據分析,能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確當地運用信息,並能用多種方法進行信息交流。

⑥會設計調查方案、調查問卷、訪談提綱,會進行抽樣調查,能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處理。能對實驗的設計提出改進的建議,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會對實驗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初步學會文獻研究的方法和個案研究的方法。會針對不同問題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會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和手段進行課題研究。

⑦會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和論文等),能對課題研究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和評價。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理解和評價別人的觀點,並能運用多種方式進行人際交流和溝通。

⑧初步具有自我規劃、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三、課程設置

在基礎教育階段十二年中,各學段各年級都設置研究型課程。小學每周1課時,每學年34課時,五年總計170課時;初中每周2課時,每學年68課時,四年總計272課時;高中每周23課時,高一和高二每學年68102課時,高三學年6090課時,高中三年總計196294課時。

上述課時可分散安排,按每周課時數進行,也可在保證總課時數的前提下,根據需要相對集中安排。

根據本課程的特點,還可適當利用部分課外時間。

四、課程內容

1. 內容的範圍

研究型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興趣、已有的經驗、當前所處的環境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其涉及的範圍既可以是自然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既可以偏重於社會實踐,也可以偏重於文獻研究或思辨;既涉及某些學科領域的事實知識,也涉及到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的知識,還涉及到學習過程中各種人際交往的知識,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學習的重要內容。研究型課程是讓學生獲得一種經歷,這種經歷整合了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多方面的學習內容。研究型課程的內容具有開放性,它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涉及的面相當廣泛,它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關注學生所生活的自然環境、社區環境,關注周圍的人和事,體現個人、社會和自然的內在整合,並且隨着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下面我們列舉一些研究型課程的具體內容。

(1)主題舉例

(2)內容和要求舉例

注:表中的“知識技能”主要是指體驗性、實踐性的知識和技能,是感性知識和直接經驗。學生要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而不是通過聽教師講授的方式來學習這些內容。

2、內容的選擇和組織

根據研究型課程內容因校而異、因人而異的特點,研究型課程不規定統一的內容,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和學生,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狀況、學生和教師的差異、學習時間和空間的差異選擇研究型課程的內容,構建有地區和學校特色的研究型課程內容結構,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生成和發展。

(1)研究型課程內容的選擇

在選擇和確定研究型課程內容時,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發揮學生和教師的特長,體現學校和社區的特色,密切與學生個人、自然界、社會生活以及各學科知識的聯繫。一般來說可以選擇以下幾類問題:

·類似本《指南》課程內容中列舉的綜合性問題;

·反映所在地區和學校特色的問題;

·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在認知、情感、社會化發展程度上具有差異,他們的興趣領域不完全相同,認識問題的視角和深刻程度也有所不同,表現在所學習選擇問題的複雜度、解決問題的水平、問題解決涉及的領域等方面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小學的內容較多屬於貼近他們日常生活的常識性問題,一般比較具體、形象,可以通過觀察、閱讀、動手做和初步人際交往加以解決。高中的內容可以稍趨向於學術性,較多的屬於需要涉及跨學科的知識,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進行有一定深度的人際交往、較系統地運用策略性知識加以解決。初中的內容介於兩者之間,問題涉及的領域要比小學階段稍寬,可以有更多的關於自然、社會、人生的問題進入學習、探究的視野,但問題仍比較具體;內容同多學科知識的聯繫加強,但一般不涉及學術性問題,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較多地進行人際交往和選擇運用程序性、策略性知識,但系統性的要求不高。

(2)研究型課程內容的組織

研究型課程內容的呈現形式是主題單元和問題單元,每一個單元都圍繞着主題或問題,

通過活動將有關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容組織成一定的系列。研究型

課程內容的組織,有學校、年級、班級和小組多個層面,它的組織方式,既可以有一定的規律、遞進和序列,又允許有適當的交叉、融合和多維。在實踐中有多種不同的組織方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①並列式

學校可以從自然、社會和自我等領域中選擇若干個一級主題,每個一級主題下面有幾個二級主題,這些主題形成若干個並列的模塊,組成整個學校研究型課程的內容。例如:

其中空格表示還可以生成其他主題或問題(下同)。

每一個主題單元下面還可以有若干個並列的問題單元,例如“鳥”這個主題單元可以列出以下的問題單元:

另一種並列形式是以研究方法為模塊,各年級有所側重,組成學校研究型課程的內容。

例如:

②遞進式

按主題的不斷遞進形成一定的系列。例如:

word/media/image1.gif

也可以以提高研究能力為主,逐步遞進,形成系列。例如:

word/media/image2.gif

還可以以研究問題的複雜程度,逐步遞進,形成系列。從研究簡單的問題到研究比較

複雜的問題,從研究單學科的問題到研究綜合的問題,從運用一種方法研究問題到綜合運

用多種方法研究問題。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涉及的內容領域不斷擴大,複雜程度不斷加

深。例如:

③網絡式

學校課程內容可以既從橫向考慮,從社會、自然和自我等領域選擇不同的主題;又從縱向考慮,使每一個主題從低到高有所遞進,並將它們進行整合,形成網絡。例如:

對某一個主題也可以先從橫向分成幾個方面,然後再對每一方面從縱向提出不斷遞進的問題,形成一個問題網絡進行研究。例如,研究“垃圾”這個主題時,可以按下列方式組織成問題網絡:

④自主式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基礎和研究水平自主地選擇問題,在一個問題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拓展,繼續研究新的問題。

除了上述幾種組織方式以外,還可以有其他方式。各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學校的組織方式,也可以創造更多更新的組織方式。

研究型課程內容的構建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伴隨着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逐步完成的。隨着課程的不斷實施,新的內容還會不斷生成和不斷 發展。

五、課程開發

1.課程開發的內容和要求

研究型課程是學校開發和實施的課程,每個學校都要開發自己的研究型課程,學校研究型課程開發包括:分析學校情況、編製課程目標、開發課程資源、設計課程內容、選擇實施方式、確定學習評價方式、建立管理制度和制定課程方案等方面,其中編製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選擇實施方式、確定學習評價方式、建立管理制度在本《指南》有關部分已經有所說明,這裏着重對分析學校情況、開發課程資源和制定課程方案提出要求。

(1)分析學校情況

每一個學校在開設研究型課程之前,首先必須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學校內部和外部的情況作深入的分析。要分析學生的興趣愛好、需求,生理、心理和智力發展的狀況;教師的專業水平、專業技能、研究能力、特長、愛好和對開設研究型課程的態度;學校的辦學條件、教學設施、設備;社區的資源,包括社區的自然狀況(如水土、氣候、環境等)、社會的歷史與現實狀況(如工農業生產、交通、經濟生活等)、文化資源(如圖書館、科技活動中心、博物館、革命聖地、歷史遺迹等);家長和社會對開設研究型課程的支持程度等。只有做好學校情況分析,才能有的放矢地開發本校的研究型課程。

(2)開發研究型課程資源

研究型課程資源是研究型課程內容的重要來源,是實施研究型課程的必要條件,學校在開展研究型課程時必須充分開發以下幾種課程資源:

①學校資源。充分挖掘校內教職員工的潛能和特長,校園人文和自然環境資源,充分利用學校的場地、設備和各種設施,為學生學習研究型課程提供充足的課程資源。收集研究型課程需要的各種資料,建立學校研究型課程學習的資料庫。

②家長資源。充分發揮家長的特長、專業技能、經驗和各種能力,充實學校研究型課程的指導力量,幫助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支持學校研究型課程的建設。

③社區、社會資源。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中一切潛在的課程資源,發揮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場館、青少年活動基地、社區等各方面的作用,為研究型課程提供豐富的素材。農村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環境特點鮮明,可以與當地的動物、植物、養殖、種植等結合起來,開發本土化的課程資源。還要注意開發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和社區中的校外導師資源,構建校外導師資源庫,充分發揮社會上各類人才的作用。

④網絡資源。重視開發與利用網絡資源和有關的教學軟件,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研究型課程學習網站,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料、發布學生研究動態、研究成果案例和進行網上交流等。

(3)制定課程方案

在對學校情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學校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狀況,制定有地區和學校特點的研究型課程方案。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①課程目標。根據本《指南》提出的研究型課程目標,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校的研究型課程目標,要求目標具體便於操作,有條件的可以制定分年級目標。

②課程內容。在確定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已有的經驗和能力水平以及課程資源的狀況,對課程的內容進行整體的設計。分層次或分年級安排研究型課程的內容,並注意安排上有一定的彈性,可以讓學生充分地選擇和變通。

③實施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基礎、能力等條件,確定課程的實施方式。

④學習評價。根據研究型課程學習評價的原則,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對學生學

習評價的具體操作方式。

⑤課程管理。在學校整體管理的基礎上,建立研究型課程的組織系統和制定各種有關的管理制度。

2.課程開發的策略

(1)因校制宜,發揮優勢

由於不同學校類型、不同學生開展研究型課程學習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因此研究型課程的目標定位可以各有側重,內容選擇可以各有特點,實施方式、評價和管理也可以採用不同的形式。學校在開發研究型課程時,要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傳統優勢和辦學特色。

(2)重視積累,合作共享

師生在研究型課程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於本人和他人,對於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和借鑒作用。要將反映這些情況的資料積累起來,使之成為全校師生都能加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各學校之間也要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協作,使一個學校的經驗變成各學校共同的經驗。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讓不同的學校、教師和學生相互溝通,互通有無,實現資源共享。

(3)開拓創新,逐步完善

研究型課程是不斷生成的課程,學校研究型課程的開發,不可能一步到位。從傳統的教育思想到先進的教育理念,從接受性學習方式到研究性學習方式,有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各校要根據研究型課程的理念和要求,結合本校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實踐探究,從實踐中、從教師的創造性勞動中,歸納、概括、提煉、升華,構建高質量的學校研究型課程。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學校可以充分發揮學校的特色和優勢,不斷開拓創新,不斷開發新的研究型課程;基礎、條件比較差的學校,可以學習先進學校的經驗,先模仿、借鑒,后改進、創造,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學校研究型課程建設。

六、課程實施

1. 實施的基本要求

(1)以問題為起點,任務驅動

研究型課程主要是在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在實施時,要以問題為起點,讓學生明確任務,發揮問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作用。一般來說,年級越低,任務要越具體。對於小學生和初中生,教師需要在全過程的各主要階段提出明確要求,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展開探究活動;對於高中學生,則可以在提出總體要求以後,鼓勵他們作更多的自主調控。

(2)課內和課外相結合

研究型課程的實施要求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地獲取知識;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重視實施過程中的合作交流與分享。這需要利用一部分課內時間,由教師對學生進行集中指導,或由學生進行交流研討等;也需要利用較多的課外時間,包括節假日和寒暑假,由學生進行集體的或個人的研究活動。

(3)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

在研究型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加強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要努力創造條件,構建信息

化的學習環境。把信息技術融合到探究、合作、實踐中去。利用信息技術為師生提供課題

研究的背景資料、研究資料,建立研究型課程的資源庫;將信息技術作為研究的工具,進行

信息的分析和處理;為師生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

社會的信息交流;為學生提供成果展示的平台,使學生能充分發表和展示自己的成果;為研

究型課程提供評價的平台,記錄學生研究的過程,建立課題研究的檔案袋,收集有關信息,

實現多元化的評價;為學校提供研究型課程管理的平台,實現學生自主管理和課程的日常

流程管理。

(4)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實施要求

小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不強,處理實際問題的經驗缺乏,思想單純,因而活動範圍應以校內、家庭和所在社區為主;活動的進行應以教師帶領下的集中活動、在教師或家長能有效監控的範圍內分組活動或個別活動,以及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的活動為主。初中生的成熟程度提高,獨立性增強,活動的區域範圍可以適當擴大,在得到教師有效指導以後,學生小組可以開展更多的獨立活動。對於高中生,則要放手讓他們擴大視野,根據課題的需要,自主地在廣泛的範圍內收集信息,進行多種形式的探索實踐活動。

根據學校和班級實施研究型課程不同的目標定位和主客觀條件,在不同時段選擇不同的切入口,形成不同的操作特點。有的可以按完整的過程和比較規範的要求,進行操作;有的則可以先着重完成研究過程中的某一環節,如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做資料收集工作、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材料篩選整理和形成結論等。

2.實施的過程

研究型課程的實施尊重和鼓勵師生創造性的活動,沒有固定的程式,操作的程序應依活動的不同途徑和類型而異,通常有以下五個階段:

(1)進入問題情境

研究型課程的實施首先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明確研究任務。一般可以通過開設講座、組織参觀訪問、進行信息交流活動、介紹已有的研究性學習案例等方式進行,目的在於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範圍,使其進入一定的問題情境,誘發探究動機。

(2)發現和提出問題

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發現和提出問題,學會觀察,學會思考,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在此過程中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學生在本階段要提出並確定自己的研究問題或課題,在教師指導下建立研究小組,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形成研究計劃。小學生只要形成一個大致的設想即可,初中生應該學會把解決問題的設想用研究方案的形式加以表達,高中生則應該學會制訂出一個比較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3)探究和實踐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動手動腦、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這個階段也是實施、檢驗和修正自己原先的設想的過程。

本階段,學生要在開放情境中主動探究,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開展小組合作與各種形式的人際交往、溝通,以認真態度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凝聚了自己勞動創造的“作品”,並要把研究過程和過程中的體會、感想記錄下來。教師則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一些方法指導和思路點撥,不失時機的發現和發揚學生的創意和其他閃光點。

(4)表達和交流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體驗所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

煉,形成書面材料、口頭報告材料或其他形式的成果。成果的表達方式要多樣化,要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探究結果和真實體會,重在通過交流、研討與別人分享學習的成果。

(5)反思和深化

在表達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研究的過程進行反思和評價,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

教訓。在許多情況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了濃厚的興趣和很高的熱情,在項目結束時

也常常會產生繼續探究的願望和要求。教師要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拓展和延伸所研究的課

題,繼續深入進行研究,並且使他們有機會通過實際應用來檢驗和深化自己的想法。在這種

情況下,本階段可以作為下一個研究型課程學習單元的啟動階段,拓展或延伸出一個新的課

題。也可以成為部分學生今後利用課餘和節假日進行獨立探究,逐漸形成和發展自己愛好、

特長的起點。

3.實施的方式

研究型課程的實施方式是豐富多樣的,沒有固定的模式。常用的方式有:在遊戲、活動中進行研究;在動手操作(製作物品的過程)中進行研究;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研究;進行某一項活動的設計策劃,某一項產品、設備、建設項目的設計;圍繞某一課題開展的研究等。

在研究型課程實施過程的各個階段也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

選擇問題、課題或項目時,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意願自主選擇;可以由學校或教師提供課題庫,讓學生從中自由選擇;也可以由學校或教師提供較大範圍的主題,讓學生從中選擇子課題或用其他方式。

在研究過程中可以採取觀察、測量、實驗、調查和文獻研究等方法。

成果表達可以有多種形式,如圖畫、照片、模型、實物、錄音、錄像、光盤、網頁、詩歌、節目、口頭報告、書面報告和論文等。

成果交流也可以有多種方式,如:班報、刊物、展覽會、演講會、答辯會、研討會、節目表演等。

不同學段、不同學校、不同學生在實施研究型課程的不同階段,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4.組織形式

研究型課程實施的組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有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相對獨立的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研究等。

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也是我們提倡的一種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8人組成課題(項目)組,自己推選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分有合,各展所長,協作互補。採取小組合作研究的形式,要以個人的獨立思考和認真鑽研為基礎,要強調集體中每個人的積极參与,避免出現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閑,少數人做、多數人看的現象。

個人相對獨立的研究的形式,是指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探究活動。採取個人獨立研究的形式,並不是要求學生一切都靠單幹,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經常主動地與他人交流探討,學會與其他同學共享信息和其他資源。

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是全班學生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收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然後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進行思維碰撞,分享初步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此後,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對探究結果的表達。

有時也可以是全校或全年級圍繞同一個大主題開展研究活動,各班或各小組在這個大主題範圍內選擇小主題分別開展研究。

5.教師指導

(1)在實施研究型課程前教師要進行教學設計

在進行研究型課程教學前,教師要根據學校研究型課程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開發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選擇課程的內容和實施方式,制訂教學計劃,進行教學設計。要注意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實施方式,教學設計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對於學校和教師提供研究主題的情況,教學設計要提出教學目標、活動的內容與活動進程安排、評價標準和學習資源等;對於學生自選課題的情況,也要根據不同的課題提出活動的內容和進程的建議。研究型課程的教學設計的方案要注意動態性和靈活性。研究型課程在進行過程中,會不斷生成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內容、新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發現和引導,並修改和調整教學設計,不斷提升研究型課程的實施水平。

(2)教師要與學生共同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

教師要與學生一起開發對實施研究型課程有價值的校內外課程資源,創設問題研究的情境,积極探索、質疑、討論和合作交流的環境。要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与,為學生開展研究型課程提供良好的條件。在校外活動前要特別做好安全防範教育,使學生既能大膽進行探究活動、人際交往,又能很好地自我保護。

(3)教師要加強研究過程中的指導

在實施研究型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然、社會、生活等方面發現問題,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形成研究方案,在學生自主和合作地開展探究,親自實踐和體驗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研究方法指導(如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設計調查問卷、制訂訪談提綱等),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探究方式。在研究過程中適當提供學習資源,啟發研究思路,鼓勵大膽創新,幫助學生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指導學生寫好研究記錄,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總結研究成果,寫好研究報告。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和分享他人成果,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幫助學生總結研究的收穫和失敗的教訓,並對學生的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七、學習評價

1. 評價的原則

(1)注重研究過程的評價

不僅要關注研究結果的評價,更要重視研究過程的評價,要對學生研究活動的每一個階段,包括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研究的實施與總結、表達、交流和展示等全過程進行評價。真實有效地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與糾正。要重視在評價中反映出學生在態度、價值觀、方法、能力等方面的變化和進步,關注學生能否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

(2)注重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在對學生研究型課程的學習進行評價時,既要評價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自我規劃、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合作交流和表達等能力。又要評價他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科學的價值觀,創新精神,團結合作精神,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要包括學生各種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個性化的表現等,以達到對學生研究型課程的學習情況做出全面評價的目的。

(3)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評價者可以是學生或學生小組、教師或教師小組,也可以是家長或機關、企業、社區的有關人員等等。學生不僅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要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要將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积極合作和交互活動的過程。

(4)注重評價的改進和激勵功能

要改變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充分發揮評價改進與激勵的功能,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評價,發現和肯定學生所蘊藏的潛能,找到积極的參照點,使學生自覺地調適自己的行為,樹立自信心。在評價中,要強調學生能力中的強項,包括他們能做什麼和做了什麼。要通過各種必要的評價活動,不斷髮現和發掘學生的潛能,激勵學生积極學習,努力增加課程對學生的價值,真正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

2.評價的內容

在進行研究型課程學習評價時,既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又要評價學生的研究過程、方法和能力。着重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態度

主要關注學生在研究型課程學習中的主動性、积極性和參与程度,包括參加的時間、次數,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活動,能否主動提出設想和建議,是否积極動手動腦、查找相關資料,不怕困難和挫折,積极參加科學實驗和社會調查等。

(2)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主要關注學生主動求知、善於發現的鑽研精神,實事求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敢於質疑、敢於否定的批判精神,持之以恆、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敢於提出新穎想法的創新精神,用科學和技術造福於人類的價值觀,尊重知識產權、不弄虛作假的科學道德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等。

(3)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主要關注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能否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並努力去實現目標,尊重並理解他人的觀點和處境,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相互容納、相互理解的人際關係。積极參与集體活動,參与班級和小組的研究,認真傾聽他人的想法、主動幫助別人或尋求別人的幫助,樂於與別人一起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和成果,能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等。

(4)研究和解決問題能力

主要關注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掌握和運用有關方法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選題和確定研究方向的能力,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制定研究方案的能力,運用觀察、實驗、調查研究和查閱文獻等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3.評價的方式

研究型課程的學習評價需要綜合運用多樣化、開放式的評價方式,常用的評價方式有:

(1)成長記錄袋

“成長記錄袋”是显示學生學習成就或持續進步的一系列表現、作品、評價結果和其他相關記錄和資料的彙集。它強調要通過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種信息的系統收集、自然的記錄和調查,來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學生的特點和成長過程,發現其潛能,鼓勵其進步。學校可以根據實際,研製評價所用的工具,讓學生自主收集課題的研究方案、活動記錄(如觀察日誌、調查表、訪談記錄、實驗記錄等)、研究成果(如研究報告、小論文、作品等)、學生的自我評價、反思和體會、教師、同學和家長的評價等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料,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研究型課程的過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進步。

(2)觀察和談話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研究活動中的表現,和學生進行交談,了解他們學習研究型課程的情況和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並把觀察和談話的結果記錄下來,以對學生的興趣、學習態度、克服困難的精神、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做出相應的評價。

(3)協商和研討

可以採用小組形式進行,請指導教師參加,有條件的可請家長或社會有關人士參加,由學生先作自我報告,談自己學習的經歷、感受、收穫和體會,對自己的研究型課程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其他學生、指導教師和家長等發表意見,對該學生的研究型課程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並指出他的進步和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4)展示、交流或答辯

在開始階段、中期或結束階段,可以對研究方案、研究報告、研究結果進行展示、交流或答辯。可以是班級同學之間的展示和交流,也可以是年級或者更大範圍內的展示與交流。讓學生有機會通過展示與交流,展現自己在研究中的收穫和表達能力,同時學會聆聽和分享,學會反思和判斷,感受喜悅和成功。

4.評價的實施

(1)制定評價標準

在進行研究型課程的學習評價時,必須根據研究型課程評價的內容和課程實施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要包括評價的指標和評價細則。

(2)收集有關資料

為了使研究型課程的評價比較準確,必須盡可能詳細地收集所有與研究過程和結果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料,包括合作分工情況、開題報告、資料收集與分析過程、研究實驗的過程、他人的建議與自身的心得、成果情況、結題報告或論文、答辯情況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重要依據。

(3)貫穿整個過程

在學習過程的每一階段都要對學生進行評價,特別要關注以下幾個階段的評價:

①對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案的評價

對研究問題主要是評價它是否來自於學生的興趣,是否與學生現有知識基礎相適應,是否有利於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養成和能力的培養,問題的表述是否明確等。

對研究方案重點是評價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看學生是否清楚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進行的主要工作,研究活動的主要思路是否清晰,對困難的估計是否充分,小組分工和職責是否明確,是否有預期的成果和表達形式等。

②對研究實踐的評價

對研究實踐評價包括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研究能力的評價,要看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合適,參与的態度是否認真、积極,遇到困難是否能克服,同學之間能否相互協作,過程記錄是否完整等。

③對研究結果的評價

對研究結果的評價,包括對研究結果質量的評價,表達、答辯和展示交流過程中表現的評價等。對各種形式研究結果的質量主要評價其科學性和實踐性。根據中小學生的特點,在對研究結果評價時,一般不要求其具有先進性,但是對學生研究過程中的創意,則應予以积極的評價。對學生在表達、交談、展示和答辯中的表現,主要評價其能否採用恰當的表達形式,能否將研究結果準確、清晰地表達出來。

(4)表述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的表述要多元化,可以有各種評價主體的評價結果表述,如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和社會評價等。也可以有研究過程中各個階段和研究結果的評價。結果的表述又可以有各種方式,如語言描述、等第表示,中學還可採用學分評定和特長認定相結合的方式。

(5)運用網絡評價

有條件的要逐步做到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軟件技術,由數據中心(數據庫)、系統軟件、信息支持系統等組成研究型課程評價系統,記錄學生研究的過程,建立課題研究的檔案袋,提供評價信息、評價量表、反思性評價服務,實現多元化的評價。通過自行設定評價項目,自動從系統中提取評價結果,讓管理人員、教師能及時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發掘學生的潛能。

八、課程管理與保障

1.課程的管理

(1)學校對研究型課程的管理

①建立組織,明確職責

各校可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建立研究型課程的組織管理系統,並明確各級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包括制定課程實施方案和規章制度,協調校內外指導力量,課程日常管理,課程的具體實施、檢查和學生管理指導工作等。

②健全制度,有序實施

各學校應制定整體規劃,分年級落實,組織學生全員參加,確保研究型課程的總課時量和開設質量。還應制定課程管理的規章制度。如:研究型課程指導教師工作職責;計算指導教師工作量制度;研究型課程開發管理制度;學生學習評價和考核制度;研究型課程檔案管理制度;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學分管理制度;課題開發、優秀指導教師獎勵制度;學生課題研究優秀成果獎勵制度等。

③過程管理,綜合評價

各學校應加強從選擇課題、制定研究方案、開展研究到成果交流等整個研究型課程實施過程的管理,建立規範的檢查研究型課程學習的流程。運用教師指導手冊(包括計劃、安排、指導記錄等)和學生學習手冊(包括學生課題申報、審核、研究過程的檢查、成果的鑒定和論文的答辯記錄等)記錄研究型課程的實施過程,為學生的學習評價和教師的教學評價提供依據。高中可以實行學分制管理,初中和小學可以實行過程紀實性管理。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採用網絡管理。

(2)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機構對研究型課程的管理

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機構應建立和健全對各校實施研究型課程的檢查和評估制度。對學校開設研究型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過程、實施結果以及課程管理等進行評估,對各校是否按課程方案要求實施研究型課程進行定期檢查和督導。將各校執行實施研究型課程的情況作為學校辦學水平評估的重要內容。

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機構要把對學校實施研究型課程的管理和指導結合起來,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多種方法,組織學校研究型課程實施情況的交流,認真總結,不斷推廣先進經驗。並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差異進行分類指導。

2.實施課程的保護措施

(1)優化學校實施研究型課程的環境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機構要加強素質教育的輿論宣傳,积極創設有利於學校開設研

究型課程的良好社會環境。學校要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會、社區活動經常宣傳素質教育思

想和先進的課程理念,讓家長、社區、社會了解開設研究型課程的意義和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性,支持學校開設研究型課程,幫助學校開闢校外學習、研究的渠道,開發各種校外課程資源,建立校外参觀、實驗的基地,使學校、社會和家庭相互溝通,共同協作,不斷提高研究型課程的質量。

(2)加強校長和教師的培訓

各級教育培訓機構要制定培訓計劃,開闢多種培訓渠道,組織校長和教師的培訓。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校長管理水平和開發研究型課程的能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專業水平、科學研究素養和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型課程學習的能力。學校也要制定近期和中長期的培訓計劃,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師的培訓。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理論學習和研討研究型課程的設計、組織和指導技術,實施過程中的協調技術和評價技術等。可以采甩專題講座、師徒帶教、觀摩交流、集體研討等方式進行。

(3)加強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門對學校的指導

各級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開發和實施研究型課程的指導。及時發現、總結和推廣學校、教師的成功經驗,組織交流和研討,提供研究型課程的有關資料,並通過課題研究把研究型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4)確保經費和設備的投入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落實開展研究型課程的經費,確保必要的教學設備,並加強對經費和設備使用的管理,學校要對研究型課程所需要的場所、設備進行統一規劃,所有可利用的場所、設備均向學生開放,提高利用率。

噢!评论已关闭。